-
理想主义的败局:二十年学术出版路尽,三辉图书解散背后
“但严搏非不跟人家谈钱,在他的理念里,我们都是同志、朋友、理想主义者……大家都是理想主义者,那为什么就‘坑’你、给你的钱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我们对西方学术著作的译介已经历了百余年,我们认为自己有‘引介之功’,但大家还是做得太表面了,译稿质量差是学术出版的通病。读者为了大牌学者的名字、为了漂亮的书皮买书,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装修了外立面的墙,里面还是毛坯。” “这些东西是不可控的,理想主义没那么容易坚持。但我觉得大家应该知道这段历史,一个(群)人创造了一件事,怎么能随意就把他忘了呢?所以我要告诉你它的原点,至少记住这个(群)人。” -
悬疑推理作家访谈录丨雷米:心理罪内外
“我为什么是我自己?我为什么如此行动?我究竟还有多少秘密是我自己所不知道的?我觉得了解自己比了解宇宙更重要。” “通过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就能够分析出嫌疑人的体貌特征、职业背景、生活习惯,甚至穿着打扮,这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就是魔法。” -
“好东西”的新生与消散|南周文化榜
2024年11月文化榜: 月度电影:《好东西》《风流一代》 月度剧集:《小巷人家》 月度综艺:《声生不息·大湾区季》 月度图书:《漫游在雨中池塘》《幸福世界》 月度纪念:叶嘉莹 推荐人: 周舟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吕帆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俊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以侃 书评人、译者 -
真正的数字化敦煌还有多远?IDP三十年备忘
1994年成立的国际敦煌项目(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以下简称IDP)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引人瞩目,也是成就最大的敦煌学国际合作行动。 到目前为止,IDP基本上还只是一个图版的数据库,但图片已经不能满足学者们的需求,很多人在期待文书的OCR(光学字符识别,将图像中的文本转化为可读取的文本)与检索。 -
叶兆言: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无法下战场
当残酷的人生真相经过变形,出现在小说里时,叶兆言不事渲染,最大程度把情绪压平。一切叙述的口吻都显得云淡风轻,往事如烟。写作成为和人生痛点共存的过程。 “叶兆言没有向文学发誓,也没有向生活发誓,但他用他漫长的、强有力的写作告诉了我们:写作真的是叶兆言的生命。” 他把每一次写作都视为对过往作品的拯救,对自己的拯救。 -
阿包本事:一个不识字的苗族女人,写下她的半生挣扎
读阿包的手稿时,他有种感觉,那是一个普通女人的挣扎,一个人经历命运的重压之后,没有放弃,一直保持着对世界的善意,最后,她活出来了。 被拐卖,辗转于收容所,被电信诈骗骗走5万元……阿包的每一段人生起伏都能照见当时的社会隐痛。 -
寻找缪崇群,在巴金120周年诞辰之际
-
纪念叶嘉莹|“诗如何作为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
据多家媒体报道,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去世,享年100岁。叶嘉莹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常年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代表作有文学批评集《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2020年,关于叶嘉莹的传记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公映,南方周末记者曾以此为契机报道这位学者的诗词人生,特重发此稿以志纪念。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6日《南方周末》) -
1980年代的回音:“青春诗会”四十年
2024年10月,第40届青春诗会在河南开封举办。诗会结束后不久,这座城市被夜骑的大学生围得水泄不通。如今,舒婷年过七旬,1980年代的回音,仍借着一场名为“青春”的聚会,延绵不息。 大多数诗人想出诗集,要么自费,要么就得寻找机构资助的机会。近年来,青春诗会给每位入选诗人出版诗集,这一点颇有吸引力。 -
观众躺平看戏,AI搭档创作:导演王翀的剧场实验
演员随机采访观众,即时摄影投放每个人的脸,问题限时一分钟,都围绕死亡——“希望自己的葬礼是怎样的?”“为自己的死亡做了哪些准备?” “如果你(人工智能)今天剥夺了演员和作曲的工作机会,未来导演怎么办,编剧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