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人的春天,装在菜篮子里
江南人的四季是装在菜篮子里,到了春天,那些征服历代吃货肠胃的春鲜一一上市。走在菜场里,可以看到“春在溪头荠菜花”“雨前椿芽雨后笋”“蒌蒿满地芦芽短”“明前螺蛳赛肥鹅”…… -
在丽江,遇见徐霞客
已无从知晓徐霞客第一眼望见丽江坝子时的感受。当汽车冲出大丽高速公路黄山隧道的刹那,我倒是结结实实地“哇”了一声:长长的下坡尽头,山峦怀抱里,一大片灰白的城市像打翻的牛奶弥漫,散发着甜蜜的香气…… -
徕卡小镇:从青春文学的乡野,到当代光影乐园
不知道二十岁出头的歌德坐在哪棵菩提树下惆怅过,从而创作出《少年维特的烦恼》,但奥斯卡·巴纳克先生——35毫米相机的奠基人、徕卡相机的发明者,他透过取景器对韦茨拉尔的凝视却明明白白地刻在摄影史的坐标上。 深呼吸一口气,四年后,我再次踏进韦茨拉尔徕卡艺廊——这座摄影人心中的圣殿。经过入口处那颗在无数摄影迷心目中的“朱砂痣”——徕卡的红点标识,门后,就是一片纯净的雪白空间……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澳门松山:坐看风云际会
镜湖医院北门前的孙中山铜像与平素常见的“国父”立像不同,并非目光炯炯、坚毅稳健的政治家形象,而是披着白大褂、戴着听诊器、目光深沉、凝神思索的医师形象。或许,正是松山脚下的沉思促使这位年轻的医师走出诊所,离开澳门,奔赴国运潮头。 而松山脚下发生的这些往事,注定会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曲折进程中几个韵味悠长的注脚。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9日《南方周末》) -
苗家鼓藏节:为铜鼓的灵魂献上盛大的祭祀
西江鼓藏节是13年一遇的祭祖大典。这个没有统一文字的民族,将战争与迁徙都化作了空灵、雄浑的1.5万行苗族古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祭祀是不要忘记远古的回忆,是受尽磨难的祖先灵魂的召唤,亦是民族历史的延续。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
胡服骑射:五百里国运浮沉
四十万这一数字实在过于庞大,以至后人怀疑《史记》是否有所夸大。然而,高平地区不断发现的累累白骨,却证明了大屠杀曾真实发生。 长平之战遗址纪念馆外,有一尊塑像,塑的是赵括。塑像下方,有八个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长平之战的惨败,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隔四十七年。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23日《南方周末》) -
伴我同行:寻访北美5号公路上的冻龄小镇
我们不走寻常路,不刻意追逐名胜地标,或因某一首歌触动了心弦,或因某一本书震撼了心扉,或因某一部电影照亮了心田,就在心底种下在别人看来未必成立的旅行主题和目的地。如果有人称赞我们的执着、忠诚和浪漫,大概算不得浮夸之词;如果有人说我们穷极无聊,无病呻吟,吃饱了撑的,大概也有一定的道理。 -
安塔基亚,一场2300年的告别
地震不仅夷平了有形的建筑,它也给社会结构、族群心态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些把不同国家、种族、宗教的人连接起来的,本来就脆弱的丝带,在2月6日的地动山摇中被扯断了,而被这些丝带缠绕起来的家庭记忆、旅行者记忆、社区历史记忆和国家文明记忆也都散落一地,一如当地人所说,安塔基亚不复存在。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16日《南方周末》) -
开平碉楼:灵魂像蝴蝶翅膀一样
经济全球化——这场搅动所有大洋与大陆的龙卷风五百年不息,江门五邑的无数百姓也都被裹挟进来。 留下的,是以开平为中心、今天仍矗立于江门广袤田野里的四千多栋碉楼。造型各异的它们,无言地诉说着哪些异乡漂泊的故事呢?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9日《南方周末》) -
土叙边境的故园风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