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将经受人生暮年的锤击丨记者手记
“群魔乱舞”的人,都有着一番曲折的人生历程。他们沿着不同的人生河流汇聚到劳动公园。如果在东北的艳阳下,跳舞能够让他们获得某种形式的疗伤,外人也很难站在高处批判他们。 劳动公园里川流不息的人群组成了人造景观,他们为了各种缘由跳起舞蹈,直面暮气人生。性、欲望与痛苦等元素,筑成了东北“夕阳红”群体的主题公园。 -
不再谈“痫”色变,不做等“痫”之辈 丨记者手记
“在发病的几分钟里,我只是短暂地进入另一个世界游玩而已。”稿件发出后,这位读者的留言举重若轻,获得了最多点赞。 -
无障碍服装,必需品还是奢侈品?丨记者手记
采访过程中,陆陆续续有受访者向我和同事印证:无障碍服装是残障人所需要的,但眼下,无障碍公共设施的缺乏,以及社会对于残障人的有色眼光,是更贴近他们的障碍,也是无障碍服装解决不了的障碍。对于那些生活困难的残障人士来说,“无障碍服装”这个新概念,显得尤其陌生与奢侈。 -
我想抱抱家政阿姨,和她们贴得更近丨记者手记
报道发出以后,也有读者留言希望写一写雇主的难处。其实,披露家政行业里的具体问题与贴近理解家政阿姨的难处,并不是相悖的。不同群体如果能彼此看见,撕裂感会少很多。 -
承重墙下,不可承受之重丨记者手记
我始终没有说出那句:“我希望通过报道,可以呈现承重墙之后,是不可承受的重量。”这对于急需解决方案的他们而言,太残酷了。 -
重庆机车惨祸中,那位“穿黑丝的妹妹”丨记者手记
从事故第一时间的记录视频开始,到后续的事故信息传播中,这两名女孩就像无名氏,分别被称呼为“穿绿衣服的女生”和“穿黑丝的妹妹”。在重庆采访这起撞车事故期间,我一直想弄清楚这两名女孩的故事。 -
我在淄博看见的,不是“社会的荒芜”丨记者手记
我采访的各行各业淄博市民,对烧烤老板多少有点羡慕。但他们也纷纷表示,这些都是人家应得的。在市场繁荣背后,一个个吃苦耐劳且头脑灵活的普通人,在用心地生活着。 -
一只猫的1400公里春运丨记者过年
和社交媒体上爆红的“第一批回老家的猫咪”一样,我们到家后,豆腐也成了许多长辈的关注焦点,分担了年轻人被问工资、被催生育的社交压力。 在父亲母亲那一代人的记忆里,养猫等于是养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小帮手”,既能吃剩菜剩饭,又能抓老鼠,周围邻居也会来喂,“谁家里闹老鼠了就借用一下”。而现在的宠物猫,只需要可爱就可以了。 -
一次失败的疫苗“带货” 丨记者过年
奶奶抗拒疫苗,担心十几年前的哮喘病复发。类似想法并不稀奇,“有基础病不能打疫苗”的想法已经深深植入老年人内心,成为疫苗犹豫情绪的最大来源。 我小心翼翼地同奶奶讲,自己如何在医院目睹3名老年新冠感染者相继离世。这是作为一个疏于探望的孙子,对科学进行捍卫的最后尝试。但科学的实证性难以越过老人经验世界的壁垒,比起空泛的专家论调,老人自然更愿意相信自己亲眼所见。 -
北方家庭寒冬寻桃源,来到洗浴中心丨记者过年
身穿“汗蒸服”席地而坐者有之,围桌而餐者有之,打牌的、聊天的、刷手机的,各行其是好不热闹。这场景让我想起岭南的茶楼,二者都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气质。 露营、滑雪、潜水等中产阶级爱好,主要参与者是年轻人和中年人。而在洗浴中心,目力所及,几乎所有消费者皆为扶老携幼的“全家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