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剑斌:写给苦中作乐的人
现代人多觉得袒露内心的抒情是可耻的,但总有人着迷于偶然、诗意书写和抒情行为。“我们已经从现实生活中一路走来,我们不想再经由现实这条道路回到作品中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刘2的清醒与刘东明们的困局
良好的音乐素养、稳定的作品质量、圈内人的推崇,与刘东明在大众层面的寂寂无名、零星的演出票房收入,形成戏剧性的反差。他行走多年的别名“刘2”,似是对偏安一隅的揶揄和自我区隔,也呈现出某些独立音乐人共同的生存面貌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小蘑菇的生态循环之旅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草东没有派对成为“时代之声”,然后呢?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装了几十年中立后,芬兰加入了北约丨军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马丁·艾米斯:放出时间之箭,射穿罪行本质
近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创作始终凸显一个主题:争夺权力的残酷竞争几乎定义了所有人的各种关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陈佩斯“他太自洽了”丨记者手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向京:我在场,但不想腐烂
“我既不想给自己制定一个所谓的计划,也不想做任何许诺。理由很简单,比方说我此刻突然死了,有什么遗憾吗?我没有任何遗憾,我的人生已经非常满意了。如果我还能做点什么,首先要能说服自己——真的特别想做这个东西,才能驱动自己去做。不然的话,向京这人从此就不见了。无所谓。这世界缺谁吗?不缺谁” 2023年4月,向京新书 《行走在无形无垠的宇宙》 面世。书中汇集了二十年来她与作家林白、哲学家陈嘉映、电影学者戴锦华、诗人朱朱等不同领域朋友的对谈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私家车如何塑造中产日常生活
多年来,学者张珺目睹不少人在买车方面受到的“同辈压力”,汽车不仅成为他们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必要出行工具,同时成为他们传递财富、地位或身份认同的媒介。 私家车的普及表明,虽然轿车仍是确认个人成就和向上流动的标志,但人们对于拥有轿车的愿望不应简单地解释为“工具性的,目的是获得社会地位”。比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购车考量中都很看重家庭需求,只不过在表述上很不一样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欠债的戴威和陆正耀再创业为什么都去卖咖啡
多年之后的今天,有着相似经历的戴威和陆正耀,在咖啡行业相遇。瑞幸没有成为下一个ofo,而戴威在试图打造下一个瑞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