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尽柑来遇见你》:三代女性,一场接力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整个华盛顿都在跪舔特朗普丨刊中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雍西:大雁远飞丨逝者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乌尤尼的庸常与佳境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你打字这么快,很适合送去搞电诈”丨记者手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潜伏”13年的剧评人
在当代中国戏剧评论界,“匿名者”不乏其人,但坚持匿名书写剧评十余年者,目前所知仅有一位。2012年春,以《看话剧〈北京我爱你〉》为第一篇,用“北小京”(以下代指时均用TA)这个笔名写作的戏剧评论开始发表在同名微博上,几年后又同步发表于“北小京看话剧”个人公众号。TA写下近300篇戏剧评论。语言犀利、情绪外露,多年笔耕不辍,令其剧评越来越有辨识度和人气。 2025年春天,北小京在2012至2023年发布的共265篇剧评结集出版,书名就叫《北小京看话剧(全三册)》。新书发布会当天,当剧评人北小京以编剧孟丹峰的真身出现,一个在中国戏剧圈盘旋十几年的“悬案”尘埃落地。与此同时,围绕北小京的赞赏、争议乃至指责也在积聚。在好奇她为何匿名、又为何公开身份,称掂其剧评的分量时,更值得探究的是,缘何“北小京”成为现象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一个文科小镇青年死于大萧条时的欲望都市
“乐观主义者一定会绝望。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我不要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谁在给老年人写回忆录?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银发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为老年人写回忆录成为一个不错的观察窗口。对于那些想为或正为老年人写回忆录的人们来说,价值感往往成为原始驱动力,但靠“温情”能持续下去吗? 《南方人物周刊》对话多位写作者,踏入回忆录赛道的他们,各有自己的方法,写作能力、渠道客源甚至AI的加入,都成为一种竞争力。在这个尚不能称之为“行业”的小众赛道,同行试探、割韭菜的付费教学以及形形色色的“怪单”出没其间,一如诸多新兴行业的发展初期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AI复制吉卜力,一场盛大合法的抢劫?
版权焦虑的背后,是一位创作者的毕生心血所形成的个人风格,轻易地被算法吸收、学习,形成一组参数,批量复制,会进一步影响艺术创作的价值。 一些艺术家对其口诛笔伐,也有一些艺术家开始使用AI协助进行创作,有人警惕,有人拥抱,这或许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与肥胖抗争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