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刃向内——破土重生的中国电影
2023年和2024年对中国电影来说是充满变化的两年,创作规律和行业规则都处于重新建立和发现的过程中,创作者要面对争议与分歧、焦虑与困惑,旧思维亟需转换,新方向还需摸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电影创作依旧有着很强的韧性和很大的上升空间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中国电动汽车公司强势崛起,本田日产坐不住了
在电动汽车的赛道里,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已经取得市场先发优势,并且这个优势还在不断扩大,合并后的本田、日产能否赢得与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呢?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诗人灰娃去世,留下“天真,高贵,自然的生命声音”
2025年1月12日,诗人灰娃逝世,享年98岁。 灰娃原名理昭,1927年生于陕西临潼,1939年入延安儿童艺术学园学习,1946年随第二野战军转战晋冀鲁豫地区,1955年初进入北京大学俄文系求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编译社工作。1972年,灰娃开始写诗。她出版了诗集《山鬼故家》《灰娃的诗》《灰娃七章》、自述《我额头青枝绿叶》等,曾获“柔刚诗歌奖”“中坤国际诗歌奖”等。 她在诗里写出嫁、哭坟,写水井、纺车,写《心上的清泉》《美丽忧倦的大地》。在《野土九章》和《祭典》里,充满了乡俗民风、人情世故、生老病死、节庆悲欢。她把这一切都叫作“生活样式”。 灰娃忠诚地守护早年所受的教育,笃信真实、自然和美好,道德与言辞上秉持“洁癖”;但在数十年的跌宕里,目睹种种颠倒的是非、信仰的崩坏、各种斗争与非人行径的上演,让灰娃生出巨大的恐惧,一度求解无门。“我很伤心失去的那些很有人情的、深意悠远的文化气息,我们中国人怎样看待宇宙自然、人、生命鬼魂;怎样度过一年中那些特殊日子;季节更替、二十四番花信风次第吹拂大地人间,这些神秘奇妙情境,先人们如何迎来送往它,又怎样地接待并且送上那些流浪者、乞讨者、五体投地朝山进香的圣徒?每当这种种时节,人们的服饰、仪容、举止无一不是关乎人文、文化及文明,难道这些都是万恶的四旧?必得砸烂铲除而后快吗?”对于往昔种种美好的丧失,她曾有刻骨铭心的痛惜。 写诗,成了灰娃自1970年代一个并非自觉的出口。每个字仿佛岁月凝结,又让读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岩浆。文学评论家谢冕称灰娃的诗风诡异奇绝,毫无师承,独此一个。灰娃却道,自己是无意中走到诗的森林、诗的园子里来的。她只是牢牢地记得那句:“宇宙神说:地上的路,你还没有走完,每个人必须走完自己的路,这就是人生。” 2020年秋,因新诗集《不要玫瑰》面世,灰娃接受了《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采访中又一次触及到生活样式,她忽地直起身,“我的结论就是,人类永远依着美和善往前走。” 本文原刊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第653期,重发以示缅怀。 -
歌唱家王传亮:观众的掌声证明了中国歌剧的魅力
“《殷红木棉》至今演了三十多场,在能容纳1200人的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连续演了六场,几乎每场都爆满。目前广东对这部剧的呼声很高,我身边很多对艺术感兴趣的朋友经常会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再演。演出结束后在公众号和主流短视频平台都收到很多高度评价。我印象很深是看到有位观众说,‘没想到偶然的一次来到歌剧院看歌剧,能让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原来歌剧这么有魅力。’这样的演出同时也带动了这门艺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叫中国歌剧。” -
现代战争,依然需要刀丨军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文学大多讲性爱不怎么讲生孩子,生活恰恰相反”
“文学大多讲性爱,不怎么讲生孩子。生活则恰恰相反”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梁军 美育践行者跨越时空的合奏回响
“潮州音乐更多变,广府音乐和汉剧(客家)音乐也很丰富。它们离我远,有些神秘,我(也)想试试。” -
卡特:乱世“好人”
在卡特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今日美国政客中已经难得一见的正派、诚恳、公义、同情心以及执行力。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曾经力争向善的昨日世界正在消逝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长白山雪国之旅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代购围困胖东来
因为消费体验愉悦,商品质量过硬等原因逐渐成为零售业传奇的胖东来,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止是一家商场,更是食品用品健康的一种保障。汹涌而来的代购和游客,则是这种情绪的体现。对于一家商场来说,这当然是幸福的烦恼,但幸福的烦恼也是烦恼,如何妥善处理这股泼天的流量,成为当下胖东来不得不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