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都,生活在两点一线之外
不同功能、不同特质的空间,像一张绵软但有力的网,在满足人们的基础生活之外,也能够让人们在此处安放内心世界,拾取生活的能量与勇气。 作为典型的输入型城市,青年人为什么来了成都就不愿意走?或许正在于,这是一个充满生活可能性的想象,且允许人们塑造理想环境的地方。 -
聚焦前沿趋势 激发消费活力 这场发布会藏着成都最新的“秘密”
-
双城记:“大山里的深圳”和“大海边的十堰”
2023年11月7日,“湖北十堰﹣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将在深圳拉开帷幕。湖北十堰将全面推介“一主四优多支撑”优势产业,推动湖北十堰与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深化合作交流,互利共赢发展。 -
香港挣钱深圳花 深圳也是你的家
港人北上消费的热潮或许会退散,但细水长流的合作不会断绝。如今深港双城“握手”,已经不再是南下购物的单向奔赴,而是发展成了在消费市场领域优势互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协同发展的全方面大融合。 -
广州开发区:中小企业如何办大事
中小企业能做大事,一方面需要企业坚持创新,发挥企业家创业精神,积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环境的积极支持,强化优质高效服务,加强制度保障,引导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聚集。两者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正让中小企业发展的“黄埔经验”具有更强生命力。 -
杭州:游走在数字消费王牌与美食荒漠之间
打造数字消费之都,杭州已准备多年,建立了雄厚基础,并且数字消费正成为杭州的优势赛道。可以断言,“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未来愿景,其中必有杭州的身影。 -
杭州:人口增长失速,城市如何突围?
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一座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如何以居民幸福而不再以单纯的增减作为主要衡量指标,以实现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希望更多城市给出答案。 -
长沙欢迎研发:一场以研发为名的“双转型”
这场以研发为名的科创热潮,发生在制造业大市长沙,有着某种必然性:加强技术研发创新,提高国产化替代率,既是一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冲锋战”,也是一场核心技术主导权的“争夺战”,更是中部城市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位次排序的“追击战”。 2018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时任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曾提出,面对工程机械和制造业数字化,该集团“要么翻身,要么翻船”。 不同年龄阶段与性格特质的人,对理想生活的定义也不相同。“长沙市人才政策实实在在地帮助我解决了一些现实难题,尤其是小孩子入学的问题。”胡璧梁说。 (本文首发于2023年9月21日《南方周末》) -
武汉民营经济的崛起与突破
首次发布的“科技创新50强”企业2022年合计营收同比增长率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这充分体现了近年来科技创新对武汉市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两年来,较之同处于GDP万亿梯队的其他城市,武汉民营企业盈利能力水平较高。 在武汉市政府多年来持续构筑“热带雨林”式营商环境的努力下,越来越多企业愿意落户武汉,促进武汉的民营经济发展,形成政企共赢的良性循环。 -
广东荔枝北上“三重奏”
作为地球上最难储运的水果之一,荔枝过去往往受限于销售半径,出现“丰产不丰收”的困境。近三年的销售季,广东荔枝却跑出了“丰产又丰收”的行情。 广东荔枝北上,并非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而是果农、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敏锐观察市场、主动采取行动的商业三重奏。 (本文首发于2023年8月17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