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差保卫战的大行样本:提升普惠金融,压降付息成本
建行存款付息成本上行趋势已现拐点。与此同时,个人类贷款和普惠金融贷款收益率保持可比同业较优水平,是稳定建行净利息收入的压舱石。 作为零售信贷第一大行,建行在相关领域不良率的抬升或许可被视作行业内前瞻性指标波动。如何控制好零售贷款领域风险成为银行业不容忽视的新命题。 -
42家银行中报揭秘:10万亿元存款“搬”去了哪?
城商行整体亮眼,5个主要指标增速居首;9家股份制银行规模增速位于四类银行之末,更有6家银行资产规模第二季度环比负增长,民生银行则是唯一资产规模同比和环比均负增长的上市银行。 42家上市银行营收整体减速在延续甚至有所加剧,但已有20家银行6月末净息差季度环比回升,另有3家上市银行净息差环比持平。 42家上市银行存款同比少增约10.13万亿元,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少增10.21万亿元。经综合测算,上半年各大类资管产品、财富管理产品规模同比多增约8.16万亿元。 -
市值一度登顶A股之冠,“宇宙行”息差止跌转机隐现
对比四年中报数据发现,2024年上半年,工行存款付息率由2023年中的1.9%降至1.84%。而此前的2021年—2023年,此项指标于年中的数值一直呈上扬态势,峰值为2023年中期的1.9%。 工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拨备覆盖率提升。两项指标在各自向好的区间发展,形成较为稳固的“喇叭口”。 研究表明,工行为扩大息差水平而在优化资产负债表一事上花了不少功夫。 -
“行长也不能不尊重合规官的意见”如何得到制度性保障?|圆桌派④
在国内42家上市银行中,首席合规官普遍缺失。近半银行理财子公司这一职位空缺。 合规官的独立性是确保其有效履职的关键。独立性有助于合规官勇于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即使这些意见可能与业务发展目标存在冲突。 实践中,合规人员的独立性保障普遍面临挑战。包括:业务压力与合规要求的冲突、权力不对等的限制、资源不足的制约、信息不对称和考核激励不当。 外资银行的合规官在各个业务环节都有“一票否决权”。即使是行长、董事长也不能不尊重合规官的意见。 -
科技金融榜:哪家银行的“科技金融施工图”进度最快?
指标测评体系包括三个维度及其对应的10个子指标。其中,体现“基础设施”建设的定性维度,四类银行得分不分伯仲。 整体得分分化明显,43家银行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50分左右。 六大国有银行均进入前十名,体现了国有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中的主力军作用;一家农商行进入前十,说明规模并非是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唯一优势。 -
历时5年余,寿险业改革样本始现拐点
代理人规模同比下降趋势放缓,5年来环比首度提升,代理人渠道产能大幅提升。 产品结构优化和调整任重道远。未来分红险销售占比将达50%以上,但目前仅占9%。 -
保险效能提升榜:35家险企,谁更有长跑能力?
寿险业测评指标体系共有27个子指标,测评对象扩大至20家;首度设置财险业指标测评体系,共计26个子指标,测评对象包括15家财险公司。 20家寿险公司总得分呈明显阶梯分布,但从四大细分维度观察,20家寿险公司在经营能力维度上差距最大,风险管理能力上得分最为接近。 15家财险公司仅7家综合成本率低于100%。综合成本率高于100%,意味着承保亏损。这与车险价格战有关。 -
专题
2024年“金标杆—中国新金融竞争力榜”
-
平安银行冀光恒:“特别臃肿的总行消失了,分行恢复尚需检视”
“一个机构特别臃肿的总行消失了,部门间的‘竖井化管理’现象减少了,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效率明显提高了。” 二季度开始,总行管理层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经营上。 但由于弱化多年,分行的战斗力恢复情况尚需检视。 高风险、高收益的代表性业务“新一贷”规模已从最高峰的1500亿元压降至目前不足400亿元。 -
普惠金融榜:哪些银行做到了“普又惠”?哪些银行尚留大片空白?
指标评价体系包括金融服务可得性、普惠信贷质效、技术赋能和客户服务质效四个维度及其对应的43个子指标。 各家银行得分率普遍偏低,仅建行、工行总得分超过了60分及格线。 技术赋能维度是股份制银行最大特色。农商银行群体中有名次大幅跃升的“突围者”。 鉴于普惠金融的特殊性,将加入公众调研环节,以其获得感和评价对银行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