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岁陈方正谈杨振宁:直到回到清华,他心里的矛盾才算解决
“中国传统文化讲做人的原则,立德立功立言,如果要给自己打分数,这德、功、言,我自己觉得我做得还不坏,而且是非常中国式的。”视频中,杨振宁如是说。 施一公在2023年4月出版的自传《自我突围》中提及,2016年,得知创办西湖大学需要募集社会捐赠时,杨振宁还特意将他引荐给热心于公益捐赠的数学家、对冲基金传奇人物詹姆斯·西蒙斯。 陈方正记得,2021年生日会上,杨振宁第一次说起至交邓稼先在1971年和他分别时曾给他留下一封信,信里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01:22
西安:穿汉服,逛古都
唐装汉服流行正成为西安一道风景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
幽微而绵延:烧纸礼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
“传统的农耕时代延续下来的仪式,也在不断给人的情感反哺和充电,让人感觉自己所生活的网络中有自己的位置,可以寻求慰藉和帮助,可以给个体一种支撑。人仍然希望能向更大的外部世界寻求一种冥冥中的力量”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南周对话上海高院院长贾宇: “父债子偿”等传统偿债文化观念需转变
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人死债不赖”“父债子偿”这样的传统偿债文化影响很大,文化观念还需要转变,从行政管理上要将破产企业和正常企业同等对待。 数字化本身不是目的,用好司法大数据这座“富矿”作为提升司法质效、加强司法监督、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才是关键。 -
数字化传承传统文化,90后玩家眼中《梦幻西游》的“破”与“立”
-
00:52
醒狮进校园,学生在校园感受浓郁广府文化熏陶
学生们在生动的传统文化表演中踏上新学年的征途。 -
危难面前,救大家还是护小家?《流浪地球2》的“旧题新解”
《流浪地球2》的解决方案,不同于好莱坞美式童话通过拯救世界来获得家人的理解,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舍小家为大家。 -
林毓生:“我所有的研究,都与我的个人关怀有关”
他希望站在生活和历史的中心,竭力探求人类现实的深度,尽可能地挖掘其意义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唐朝诡事录》:是如何打动观众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的‘古意’,在当下是稀缺的,也因稀缺而更容易让人有共鸣、更动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徐晋如:成为千年文脉长河的一支
“对我来说,一切学术研究不只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与古人神遇的过程。我做《明歌者张丽人〈莲香集〉校注》如是,讲唐宋词人的《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如是,《国文课》同样如是”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