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安宁疗护的问题解答丨记者手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施永兴:安宁疗护也是一种生死教育
从1990年代初一个社区卫生中心的课题开始,三十多年来,施永兴接触了几千位接受安宁疗护的患者,见证了国内从临终关怀到安宁疗护的不同发展阶段,“(安宁疗护要)往社区走、往居家走。现代安宁疗护不仅是医疗护理的技术,更重要的是社会大众的生死教育”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薛舒:把家人送去安宁病房不是不孝,也许更好
“在多数人的想象中,安宁病房的人也许都是死气沉沉、怒气冲冲的,但现实中他们可活泛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安宁疗护在社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智能养老之困:当你老了,想要一个机器人陪吗?
为失能老人助餐的喂饭机器人,正常人按照规范使用,机器确实可以解放双手,但面对失能卧床、无法调整脖子角度的老人,机器则难以识别用户,“找不着嘴”的情况时有发生。 试用智能便携式洗浴机结束,程传涛让一位重度失能老人用眨眼次数来表达感受,满分是五星,老人眨了四下眼睛,剩下的一星去哪了?程传涛自问自答——大概是不如淋浴舒服。 “智能养老的尽头,不是让机器取代人,也不是把养老完全交给机器人。安宁疗护这类不可替代的人文关怀服务,依然需要人的参与。” -
安宁疗护扩大试点:体面告别是对生命的厚待丨快评
从理念与实践上,安宁疗护都在传达一个理念:有限的现代医疗技术无法扭转生命的自然进程,我们不可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与死神赛跑的无限竞赛中去,应当珍惜现世、善待家人、善用资源,尊重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适当时机下转入临终关怀与缓释疗法,悉心照料即将逝去的生命,安抚仍需生活的生者,朝向未来,让资源向下一代转移。 -
安宁疗护公益服务,实践另一种生命尊严
安宁疗护作为构建老龄健康友好社会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始推广。然而安宁疗护在治疗之外,更多的内容是为临终患者和家庭提供陪伴、情绪支持等服务,这些是绝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无法独自担负的。公益机构通过招募专业志愿者、进行安宁疗护服务培训,向医院、社区持续派遣这些志愿者,能让安宁疗护的政策得以切实落实到具体的家庭和个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为了让安宁疗护惠及更多普通人,还需要积极转变公众传统的生死观念,同时政府还应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 -
让临终患者舒适地走完最后一程:安宁疗护,离中国人还有多远?
目前安宁病房的床位数远远供不应求,很多患者可能排队半年甚至一年都住不上。专科人才短缺,无论是护士人数还是安宁疗护专业培训上都存在着明显不足。 要想让缓和医疗在中国真正落地发芽,生命教育和生前预嘱的发展也要同时推进,“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
有尊严地离世: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扩大到71市区
我国安宁疗护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人员严重不足,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差距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