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份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发布,政府重点保什么?
“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于,首次界定了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的责任。”过去,政府、市场、家庭等责任主体的边界不清,时常导致政府职能错位,这在业界已多有讨论。 “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要达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的目标,可能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可能中央财政要有一些支持,否则靠地方的话很难缩小地区的差距。” 陈功认为《意见》中提到的这几项内容更为直接地助力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居家适老化改造、信息无障碍建设、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等。 -
私家车如何塑造中产日常生活
多年来,学者张珺目睹不少人在买车方面受到的“同辈压力”,汽车不仅成为他们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必要出行工具,同时成为他们传递财富、地位或身份认同的媒介。 私家车的普及表明,虽然轿车仍是确认个人成就和向上流动的标志,但人们对于拥有轿车的愿望不应简单地解释为“工具性的,目的是获得社会地位”。比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购车考量中都很看重家庭需求,只不过在表述上很不一样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老有所依依靠谁
工作者与年轻人生产出来的财富,要在三代人之间进行分配:养儿育女、自己消费与投资及养老,养儿育女也可视为一种投资。三者之间的比例应实现总体上“资源向下一代转移”,如此才能确保家庭绵延、国族与文明的存续。所以养老与育小必须通盘考虑。既要保障我们的归处,也不能牺牲我们的未来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
带娃、干家务还上交退休金?别用“中国好婆婆”的牌坊PUA老人
善待婆婆乃至善待两边所有的老人,对老人的帮忙有起码的感激之心,尊重老人的财产与自由,很难吗? -
NMOSD家庭的漫长战争:把身体里的“猛兽”关进笼子
-
从一方管钱到各自管钱,折射婚姻家庭价值观嬗变
如今新一代年轻人结成的家庭,更看重个人权利,一方管钱的模式已经受到极大挑战。很多夫妻更喜欢各自挣钱各自花,对家庭大宗支出则协商一致解决。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
当主妇20余年离婚获才5万家务补偿?媒体不应误导读者丨快评
夫妻共同财产平分或利女分配,本已承认与补偿了女方对家庭的贡献,包括家务。家务劳动补偿逻辑上是二次补偿。实质上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一个由头,给经济弱势方多分钱,由此创造了“全职主妇/主夫比在外工作挣钱者对家庭贡献更大”的逻辑。同不同意,大家可见仁见智。但已然损及了夫妻共同财产的逻辑基础:双方算细账、逐项定价的前提是夫妻财产分立、各归各。 -
社会学者眼中的“断亲”:不是社会问题,也不代表社会进步
我有一个妹妹在浙江,妹妹的孩子跟我的孩子算是特别亲的二代亲,但是一年到头最多见一次面。这种跨时空的距离感,也就是中国城市化带来的开放和流动的宏观结构。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每一个家庭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自主的单元。获得经济独立的情况下,对传统意义上的家族亲缘的经济依赖性就已经失去了。 00后是互联网元时代的一代,就是人们从一开始就可以一个人过日子,不需要太多的社会交往,也能过怡然自得的生活。 青年断亲不是社会问题,也不代表着社会进步,只能说它是社会进化的一个结果,不会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
倾家荡产投资子女教育不明智:别把时代红利当教育红利
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资应该有一个度。这个度根据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或许是10万,或许是50万,或许100万甚至更高,但都不应该超过家庭总资产的一定比例,不能孤注一掷掏空家底。其次,任何资产的配置都不应该是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面。对孩子的投资也应该是多元化的组合配置,包括教育、资产、社会资本,甚至包括多一个弟弟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