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姓“巴菲特”:财富的创造与续写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我爹是“股神”丨专访彼得·巴菲特
“2023年他(沃伦·巴菲特)就要满93岁了。我们的对话依然轻松自在,但和很多年迈的人一样,他热衷于回忆旧事,反思人生,谈论周遭的变化。坦率地说,和20年前或者50年前相比,现在的世界是多么奇怪啊!” 《南方人物周刊》近日专访了彼得·巴菲特,探讨巴菲特家族的教育观与沃伦·巴菲特的晚年生活,财富带来的光环与灼热、自由与迷失,如何应对竞争、如何接纳平凡,以及慈善的本质、可能与局限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互联网公益丨微笑明天吴伟:互联网公益对推动全民公益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
近十年来,互联网公益让中国的慈善事业从“少数企业、团体或者个人参与的慈善活动变成了人人参与的社会公益全民运动”,在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发起人、理事长,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会长吴伟看来,数字技术驱动和科技向善的引导,让我国互联网慈善事业朝着更加成熟、更高效透明的方向发展。 -
探索品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公益品牌榜(2021-2022)》解读
公益品牌建设与基金会的使命以及实现使命的战略路径更为密切相关,其中公募和大型基金会更有机会走向卓越,但各种类型机构均有机会打造优秀的公益品牌。公益慈善机构需要主动探索公益慈善特色的品牌发展路径,坚持长期主义,推动公益品牌从制度完善到高质量发展。 -
定位与传播,公开和透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品牌治理的探索之路
中国公益慈善组织面临着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身体力行,紧密围绕品牌治理、品牌定位和品牌传播等三个方向,打造卓越的公益品牌。本文根据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在2022年南方周末“筑梦者”公益大会发言整理而成。 -
公益品牌再思考:公共性、志愿性和功能性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等热点领域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在“公益观察”环节,基金会中心网理事、《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劲以《公益品牌再思考:公共性、志愿性和功能性》为题进行演讲。 -
益周丨媒体质疑公益机构“疑云密布”;泸定地震转入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
周一看益周,本期热点关注围绕西安市善行公益慈善基金会(下称“西安善行基金会”)的“疑云”攻防战,在西安善行基金会就此前网易清流工作室报道的“澄清”后仅一天,新的报道不期而至,新的疑点也被提出,网友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究竟是“外来者搅合”,还是“遮羞布掀开”,可能还要“让子弹再飞一会”。 -
提升企业公益资源的使用效率,是第三次分配下的企业责任和担当
过去20年来,无论是企业基金会数量、还是企业捐赠金额上,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简单的“扶贫济困”“给钱”,已经难以达到现代公益慈善的要求,尤其是随着以慈善为导向的第三次分配成为国家基础性制度安排,对提升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质量开始提出了要求。提升公益资源的使用效率,探索更加丰富的公益实践,企业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上可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