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届职业教育本科生:有人进制造业,也有人考研考公
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最终拿到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均未出现“职业”二字。 “比如智能控制实训,专科只要求做到把系统能用plc编程动起来就行,但本科要求能从云端控制系统,比如用手机控制。” “不是有什么专科专业,就可以办什么样的职业本科专业。”王博认为,办职教本科专业首先要分析岗位,企业有没有需求,有的话就可以办。 -
就业办老师教人找工作:土木工程被误解,连畜牧业都招算法工程师
这一行业(土木工程)里大多是央企,像中国中铁、中建、铁建等。企业平台很大,人才需求很大,并且有更大的几率接触到类似于川藏铁路这样的国家级大工程,对人的锻炼很大。 现在的同学基本通过网络了解单位信息,但搜到的大多是负面信息。很多单位的补贴和福利政策,学生往往是不清楚的。 现在学生普遍关心的要素都是短期的。为什么关心薪酬?因为对这个单位不了解,薪酬是唯一可量化的指标。 -
过半毕业生租住面积小于20平米,一图了解00后的租房生活
近八成毕业生感觉租房经济压力大,六成毕业生的租金在月收入的20%以下。 -
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科研助理再“扩招”
以贵阳学院为例,46个职能部门一共提供354个科研助理岗,其中保卫处3人、后勤管理处7人、人事处11人。而云南红河学院,在2021年招聘了两名毕业生进入保卫处。 2009年复旦大学发布《“科研助理”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据媒体报道称,工资待遇在2000至4000元间。时至今日,这一薪资标准仍是科研助理岗位的普遍水平。 科研助理的应聘竞争并不算激烈,中国石油大学一位教授原本计划在招到科研助理后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情况,结果“到最后也没有招到”。 -
国家话剧院回应2022应届毕业生招聘有关情况
-
00后“慢就业”:他们看上去不紧不慢,是真的吗?
谈到更多的00后毕业生,几名受访的高校辅导员反应很相似,“我们着急得不行,学生看上去并不在乎。” “不用着急找工作,大不了养你一年。”在蒋洁看来,已经21岁的女儿,“心智还不成熟”,可以多读几年书再工作。 一家做职业规划的公司在学校招聘会现场设置的求职诊所专区“总是人满为患”,毕业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职业迷茫”。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3日《南方周末》) -
1076万人的毕业季:高职与本科竞争,校长跑12家医院推销学生
从3月到5月,尹艺霏在黔西南州跑了12家医院,试图说服医院给专科毕业生一个参加考试的机会。 “本质来看,校长书记访企拓岗并不能增加总的就业需求,反而加剧学校之间的竞争。” 每个月,高校都要向教育部更新就业率,而教育部特别关注的时点是9月1日——这个节点的就业率,与当年年底最终的就业率将基本一致。 (本文首发于2022年5月26日《南方周末》) -
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累计面向2022届毕业生发布岗位2855万个
-
毕业生首破千万,仍有雇主被打入黑名单:这届年轻人流行反向背调
郑于淳面试一家红圈所,发觉面试官的名字出现在一份被广泛分享的黑名单上:此人业务很厉害,但是过于严苛,还常让下属帮忙处理私人事务。他避开了这个坑。 猎头张邻德认为,职场新人缺乏行业里的人脉资源,反向背调只能看到一些浅显的东西。陈鹏则称,反向背调说明即使当下就业压力巨大,年轻人仍然在乎自己的就业选择权利。 年轻人们看到了反向背调的另一个作用——倒逼用人单位改善员工待遇及工作环境。“如果我们团队真的上了律所黑名单的话,其实我们是比较难招到人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28日《南方周末》) -
回家乡两天卖板栗70万,清华北大爱进体制,这届毕业生路在何方?
近年的就业趋势中,考公进入体制内工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求职诉求,另一边,与之相对的则是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这届大学生毕业之后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