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捞服务员跳“科目三”引争议:从“特色服务人设”到事件营销丨快评
海底捞正是以不断迭代的特色服务,与消费者群体实现了双向筛选。近日热搜“女子9年花费近27万吃海底捞”就显示,比起那些“吐槽”甚至“报警”的顾客,海底捞更愿意筛选出“忠诚用户”,并借助一轮轮的特色服务与事件营销,强化这批顾客的忠诚度,服务好这个基本盘。海底捞打造自身异于其他餐饮品牌的人设,也是为了进一步制造更多的话题效应,达成事件营销的效果。 -
金融业“百模大战”正酣,如何在合规中突围?
进入2023年下半年,国内金融机构加快布局大模型。除银行外,保险公司和头部券商渐次加入“百模大战”。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金融公司也开始逐鹿大模型之战。 从开发模式看,与第三方合作仍是金融机构开发大模型的主流方式。相比于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性价比相对较高。 即使在大模型应用最广的客服业务,仍面临诸多问题。此外,金融机构App存在利用智能客服过度营销的现象,如,利用机器人电话频繁骚扰。 在合作模式下,金融机构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效率;二是安全;三是合规。 -
交钱就走VIP通道:清代卖官的营销技巧
既然掏了钱,大家都希望早点做上官,尽快连本带利捞回来。这给清政府带来了额外商机,报捐者可以加捐“花样”,即任命的优先权,相当于排队时走VIP通道。 -
拿铁兑麻酱?咖啡还能怎么玩? | 10月品牌案例
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里,如何成功打造热度事件,点燃初冬的营销“一把火”? -
“花西子事件”后,再谈美妆国货的初心与始终丨日化产品企业科创力排名解读
花西子“79元眉笔”事件是国货品牌营销的“苦功”无法支撑其涨价行为。消费者之所以不买账归根结底是对产品价值的质疑。 -
反ESG运动,在反什么?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对ESG体系的批评,并不能简单等视为“反ESG运动”。不少批评者是对企业和金融界在环境、社会议题上的言行不一或过度营销表示反感,希望大家能把ESG做到实处。 -
“花式”消费侵权,营销需负责任——9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9月发生的多起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以及上市公司违规事件,都缘于企业在利益面前,抛弃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甚至公然向法律发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