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流”王一博被造黄谣致人怀孕:迅速澄清+忠粉支持方能反转丨快评
王一博反击谣言事件,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反击网络谣言的典范。抵制网络谣言,一方面依赖网民对谣言免疫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被造谣的一方也要迅速予以澄清,以坚决的态度、透明的信息对抗谣言,同时也要保证澄清信息获得足够的传播流量,以压制谣言的传播。 -
被人造“黄谣”,她追踪半年揪出作恶者竟是身边熟人
“女性的头像、照片、信息在隐秘的角落进行传播、消费,让全体女性处于极度不安全的随时被污名化的恐惧之中,对社会造成的破坏性非常大。” -
作家称被诬强奸,悬赏百万求证据:拿什么拯救网络诬告受害者?丨快评
张恒被指控强奸未成年少女,这是刑事犯罪,警方应调查,如果属实那就法办张恒;反之,如果没有证据证明确有此事,那网络小作文就是造谣诬陷。而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构成诬告陷害罪。所以这个事件中,要么有强奸罪,要么有诬告陷害罪,两者都是公诉犯罪,警方理应立案调查。 -
女子造谣邻居为生儿子连生七女:法律严惩不应有“性别偏好”丨快评
男女差异是一个实然而非应然的事实判断,不应上升到价值判断乃至反向歧视。正视乃至尊重男女天然的生理差异与角色分工,与男女权利平等并不矛盾:比如女性并不适宜急难险重的重体力活,不必承担只有男性才更合适的社会角色;女性更擅长教育、护理、语言等领域,因此也会在这些领域拥有更多的职业机会。“反串黑”“偏向性执法”“自认弱势群体呼叫特权”并非男女权利平等之道,而是固化性别对立、堵死真正权利平等的取乱之由。 -
01:57
订婚宴照片被谣传为会所技师 造谣者应承担什么责任
7月20日,在安徽合肥,一女子订婚宴照片被人恶意谣传为会所技师上了热搜。21日,当事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已搜集证据报警,希望严惩造谣者。随着网络愈加发达,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杭州一女子出门取快递被偷拍造谣其出轨,一自媒体博主跟外公拍写真照确被造谣成“富豪娶少妻”。那问题来了,造谣者应承担什么责任? -
华兴银行取不出钱?广东银保监局:绝对造谣
-
一位网暴受害者的不幸与幸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后这两年
“为什么造谣者盯上我啊?因为我平时太注重外表了,太容易被人看到了。现在这么丑、这么邋遢,肯定没人注意到我。”被网暴之初,谷女士会责备过去的自己。 谷女士时常收到私信:“出轨了就出轨了,你还出来蹦,恶心不恶心。”“感觉你好想出名,你在炒作你自己吗?”过度维权成了她的新标签,带来又一轮网暴。 不是每一个网暴受害者都像谷女士这样幸运:“如果说最后的公诉是中大奖的话,我就是那个买彩票的人——所以我也会鼓励其他维权的人,起码去买一张彩票吧。”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3日《南方周末》) -
借东航客机坠毁事故造谣传谣等 2713个账号被处置
-
网暴造成社会性死亡,应关注其危害:对话全国人大代表贾宇
“传统生活空间里,对个体的诽谤没有那么大扩散力。但本案(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中的诽谤在互联网中快速、广泛传播,受害人的名誉受到严重损害,且破坏了广大公众的安全感。” “司法机关在惩治网暴时,会从现行法律中找到对应行为的定性,侮辱就是侮辱罪,诽谤就是诽谤罪。但网络暴力的危害性有自己的特点,例如会造成受害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直接导致受害人自杀身亡。” “我认为网络空间不是虚拟空间,它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生活场域。伴随着大数据、元宇宙等概念及发展趋势,网络越来越深地介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法治研究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要同步。” (本文首发于2022年3月3日《南方周末》) -
整治虚假诉讼捍卫公平正义,“网络小作文”诬陷不应无本万利
(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18日《南方周末》) -
信息战:“谣言”里的未来战场
“信息战”一方面通过传播虚假信息、制造谣言的手段打击和操纵敌对国家公众,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防止他国收集到不利于本国的信息。 “网络信息战的表现形式更加隐蔽,当前以网络宣传为特征的新信息战,正在影响着全球地缘政治中话语权的分配,甚至可能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影响。”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 -
广州警方:排除有人针扎路人传播艾滋,一人编造发帖被刑拘
-
诬陷诬告致人“社死”无代价, 正派社会不能容忍如此阴毒恶行
如何从立法、司法等层面遏制造谣、诬陷的任性,使得人们不敢诬陷他人、诬陷他人者必受严厉惩治,甚至在社会寸步难行。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命题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9日《南方周末》) -
明星维权姿势,为何从发律师函纷纷转向报警?
“吴亦凡事件”给饭圈文化与粉丝文化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除了少数“脑残粉”还在抱团“救哥哥”,不少粉丝开始反思自己的追星历程,主动脱离饭圈,不再追星。再加上各平台更为重视对病态追星行为的清理,娱乐圈的乱象开始有了被遏止的迹象。在此基础上,明星应该更为慎重同时也更为大胆地使用报警手段,把自身从一地鸡毛的造谣土壤中择出来,把时间与精力更多地用于专业方面,以作品而非流量说话。 -
快评|造谣说男孩救人遇难后被救者冷漠?博眼球吸流量不能没代价
网络热点此起彼伏,不会消失。而蹭热点试图浑水摸鱼的现象也不会消失。让网络少一点谣言,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
快评丨“北京教授出轨”“武汉海王劈腿”?借疫情造谣应严惩
谣言不仅仅会破坏受害人的名誉,也会给疫情流调带来影响。 -
广州警方:造谣女儿遭老师体罚吐血的女子被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