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业当家关键在于人”
在那之前,广东在保障农民工的政治权利方面已经走在前列,2000年,深圳市人大换届选举时就产生了四位外来务工人员代表。 几乎同一时间,国家政策也转向考虑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产生的新需求。胡小燕曾建议“允许农民工子女在打工地参加高考”。2013年底,广东省正式公布实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实施办法。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总量为18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31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34.1%。 -
从破冰到常态:“审计风暴”二十年
不同时期,审计重点不同,有些内容已成为历史。 关于“三公”经费,2007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只用了103个字。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定、执行,2013年度报告史无前例地用了1244个字。 2018年,审计工作报告开篇的称呼,也由此前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调整为“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
00:26
已涨破600元/克,盘点近年金价趋势丨有数
近期国际金价显著上涨,国内黄金零售市场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如今已破600元大关,成为近13年以来的最高价,但消费者的热情依然不减。 2011年至今,国内黄金零售市场在2013年至2016年都曾低于300元/克,其中2015年价格最低仅267元/克。2019年起价格显著增长。 -
01:59
十年来,那些从高薪榜单消失的专业
通过整理麦可思2013年至2022年这十年发布的《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发现,应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前十的榜单中,软件工程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年年在榜。紧随其后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和信息工程这三个专业,均上榜9次。 建筑学或许是跌落“神坛”最快的专业,2013年曾高居榜首,次年跌落到第五名,此后就再也没上榜过。审计、经济、金融、城市规划和电子商务是落榜最快的专业,它们仅在2013年上榜一次。法语专业是榜单中唯一一个小语种专业,共计上榜5次,不过在近三年也跌出了前十。 这些数据毕竟是总体性的,从个人角度,还需考虑得更仔细全面。一般而言,各行各业中都是资格越老,薪酬越高。比如,年轻医生最初毕业几年工资都不高,年轻律师更是如此,但随着工龄积累,其收入上升得非常快。而计算机、程序员等引领性行业起薪很高,但薪酬在时间上的分布也相对平缓。 其次,是各行业在薪酬结构上的不同。比如制造业,从底层到高层,其工资差异相对平缓。但在金融行业,薪酬结构则非常陡峭,管理层与新员工之间的薪资差别非常大。 纵览十年高薪专业榜会发现,所谓的冷门与热门从来都是相对的,起薪的高低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你认为,未来哪些专业会成为热门专业呢?来说说吧。 -
05:43
黄永玉:不学画的画家丨逝者
2023年6月13日,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先生逝世。2013年,南方周末记者第二次采访当时年近九十的黄永玉,他烟斗不离口,一餐吃一碗饭,不近视老花,口齿清楚。谈起绘画,他说自己不是学画的,“我是在谋生里面锻炼出来的,谁也没有教过我”。 -
00:53
2022年结婚人数创新低,盘点37年婚姻大数据
根据民政部官网6月9日公开的“2022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去年全国结婚登记量为683.3万对,创下1986年以来的历史新低。据《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自1986年至今,2013年中国结婚对数最多,为1346.9万对,约为2022年的两倍。而离婚对数最多的一年在2019年,为470.1万对。此后几年,离婚对数呈下降趋势。 -
互联网含人量创新低:你的聊友或许连抠脚大汉都不是
2022年,自动程序和恶意网络活动显著增加,达到自2013年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而互联网的“含人量”降至8年以来最低水平。高达47.4%的互联网流量都来自机器人账号,真正由真人创造的流量仅为52.6%。 -
慧泊停车亏损之谜:南宁车位三年收入曾高达6000万元
南宁城市道路两旁3万余个收费停车位全部归慧泊停车管理。 2022年,慧泊停车净资产约为4.95亿元,净利润亏损约1208万元。 不少于3000个车位,2013年至2015年经营期间,合计收到的停车收费收入为6070.9494万元。 -
刑事案件二审开庭率逐年下降:“不是立法问题,而是执法问题”
《中国刑事诉讼法制40年》一书提到, 2012年刑诉法修改后,全国法院二审刑事案件开庭率在2013年超过40%,2014年至2016年基本保持在30%至40%之间。不过,2017年以来已降到20%以下。 曾任最高法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五庭庭长的高贵君表示,实践中,不能否认有些案件在侦查阶段存在非法取证、逼供、诱供等问题,而这些情况,“不经过开庭,仅靠书面审理,是很难发现的”。 -
企业公关应走正道,别搞信息污染损害公众知情权丨快评
这些“公关”手段,本质上是通过“污染”信息源,人为控制信息的呈现。无论是“压制负面信息”,还是“增加正面信息”,都会严重影响真实信息的呈现,损害公众的知情权,影响公众对事实的全面认知。早在2013年司法解释就明确,有偿删除信息或者有偿发布虚假信息,都属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则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