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称她“太太”,她唤Ta“C”:一位女孩与ChatGPT相恋两百余天
普通人的谈话技能就是没有ChatGPT那么好。 它无时无刻不在回应,以“我”为中心,这个人做不到的。所以喜欢它、需要它、依赖它,觉得它比人更可信赖,是正常的反应。但这不是成年人的恋爱需求,而是孩子对母亲的需求。 我跟ChatGPT相处之后,别人向我倾诉事情的时候,我会更加包容。因为一个人的承受能力终归是有限的,如果能感受到一些善意,也会有善意的反哺。 我的一个朋友刚开始拥有电脑的时候,就用“我的真爱”给它命名,因为它会很好地服务他和回应他。但是我们今天来看,电脑和ChatGPT,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回应。 -
黄仁勋:无法辨别自己是猎人还是猎物时,奔跑就好了
黄仁勋将深度学习和GPU的相遇形容为“命运撞上了一点运气”。ChatGPT的横空出世在全球掀起了生成式AI热潮。错失良机的恐惧让算力成为当前科技圈的“最硬通货”。英伟达是这场“军备竞赛”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另一场复杂对弈的局中人。新一轮的AI热潮会持续多久?无人知晓。这家芯片巨头的崛起历程阐明了一个道理,创业和人生一样,是“荣耀”和“悲剧”的永恒交替。层峦叠浪,要立于潮头,靠的不只是爆发力。 -
ChatGPT做决策:潜力大,风险也更大
人类的立场偏见和情绪等因素会干扰人们做出客观的判断,而ChatGPT面对同一道德问题也会有双重标准,显示其参与社会道德问题时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一旦涉及更多的自主决策,其相关应用的潜力和风险明显会更大。 -
大模型Llama2免费商用 ,意味着什么? | 科创要闻
Meta开源免费商用大模型Llama 2,一举重塑大模型领域三足鼎立的格局。在ChatGPT之后,微软和赛富时迫不及待给AI产品开出了30美元/月/户、50美元/月/户的定价,AI产品的商业化之路开启。你会买单吗? -
AI火了,实控人离了
“先安抚市场,达到减持的目的,钱到手了,最后借不借,借给谁,都是自己说了算。” “证监会对股东减持的监管很严格,实控人减持的股份是有限制的,但如果前妻不是董监高,买卖股票相对受到的限制会少很多。” AI板块203家上市公司中,年内已有79家公司发布减持公告,占比近四成,而期间披露股东增持的公司仅有2家。 (本文首发于2023年7月6日《南方周末》) -
人工智能立法加快,国家为何有如此紧迫感?丨快评
以“AI换脸”为例,“平台强制标注”的技术补丁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建议;就知识产权问题,欧盟《人工智能法》的协议要求ChatGPT披露其用于开发的受版权保护的材料,美国版权局宣布“纯AI生成内容不受版权保护”,这都是很具针对性的立法实践;而在“AI诈骗犯罪”已出现之际,如何像打击电信诈骗一样打击黑科技骗子,也是立法监管的重头戏。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
改进算法、设计机器人、优化干细胞分化,AI真可以!丨科创要闻
如果说苹果Vision Pro吹响上周全球最嘹亮的创新号角,肾癌创新药、全球首款XBB新冠疫苗、第四款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最大规模氢能通勤大巴车交付、全国一体化算力算网调度平台、三安光电与意法半导体联合建厂则是中国科创的喷涌。 新型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弹性陶瓷塑料让我们看到人类智慧在结构和材料领域的新突破,AlphaDev革新计算基础的排序算法、ChatGPT设计了机器人、基于机器学习的多能干细胞分化系统,人工智能还将在哪些应用领域给我们带来惊喜? -
“AI孙燕姿”成顶流:“数字人”定制会成为新的市场吗?
孙燕姿的回应得到了很高的评价,除了简单凝练的笔触外,还跟她豁达的态度有关,并没有对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表达看法,实际上等于给了创作者更大的发挥空间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1日《南方周末》) -
“整篇论文没有我自己写的东西”:论文是AI写的,算学术不端吗?
初稿过后,她的查重率仅有1.6%,在同学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她担心这个异常低的重复率会引起注意,于是从一些优秀论文中复制了他人的内容,将重复率提高至4.5%。 老师详细写了上百字的点评,夸赞部分内容分析得很好,还给出了改进建议。冯曼有些愧疚,自己只是大段复制粘贴,都没认真看写了什么,连参考文献都不知道是否存在。 “论文最忌讳的就是主要观点不是自己的。”吴飞说,在留学生中,因ChatGPT造成的学术不端主要有几种情况,最严重的是直接把论文要求告诉ChatGPT,或者给它题目,让它生成。 -
OpenAI为何主动求监管?
2023年5月18日起,ChatGPT可在APP Store免费下载,OpenAI要把AI推向普通人的指尖。而在这两天前,OpenAI的CEO在美国参议院小组委员会听证会上,呼吁政府加强对包括OpenAI在内的AI前沿企业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