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亿元对赌水质” 天津水源保卫战,河北说了算

31年前,引滦入津工程解决了天津严重的水荒。而如今,这项工程的生态补偿却成了难题。两地拉扯数年,依然难分难解。2014年初“京津冀一体化”大热之后,事情正逐渐起变化。津冀两地极有可能效仿新安江生态补偿模式,以亿元代价来对赌水质。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唐悦 安焱家

引滦入津工程的生态补偿问题,已经在津冀两地吵了数年。 (何籽/图)

31年前,引滦入津工程解决了天津严重的水荒。而如今,这项工程的生态补偿却成了难题。两地拉扯数年,依然难分难解。

2014年初“京津冀一体化”大热之后,事情正逐渐起变化。津冀两地极有可能效仿新安江生态补偿模式,以亿元代价来对赌水质。

守着给天津人供水的潘家口水库,河北人张井枝却不喝水库里的水。“水烧起来发红,喝起来有腥味。”2014年4月13日,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这是天津1400多万人口的主要水源地,位于河北承德。每年,10亿立方米的水通过234公里的引水“生命线”,经处理后流到天津千家万户的水龙头。

31年前,引滦入津工程解决了天津严重的水荒。而如今,这项两地分隔的工程却成了难题。天津要求保护水源地,河北则要求经济补偿。双方拉扯数年,依然难分难解。

2014年初“京津冀一体化”大热之后,事情正逐渐起变化。津冀两地极有可能效仿新安江生态补偿模式,以亿元代价来对赌水质。

复制“新安江模式”

自2005年听到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环京津贫困带”后,萧玉田就没有中断过建立引滦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而在2014年最新的建议里,这名承德的全国人大代表特意添加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题。

京津冀一体化,离不开环境议题的一体化。在承德,“清水送进京津,风沙挡在承德”这句话几乎耳熟能详,在承德市市长赵风楼看来,这可称为“政策性致贫”。

近十年来,河北、天津两地的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间人士从未停止过大声疾呼。

“生态补偿机制应该体现京津冀一体化的思想。”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洪说。她关于加强引滦入津水源保护的议案被定为2014年天津团全团建议。

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市市长赵风楼,更是加快了政府间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