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苏叔阳:互信交融,互相补充,和而不同

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起来了四个字,“守正创新”。这就是我对“君子之道”的基本理解。

 

 

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起来了四个字,“守正创新”。这就是我对“君子之道”的基本理解。

为什么叫守正呢?君子就要守原本最好的宗旨。中国传统文化,近两百年来是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因为我们中华民族长期处在一种滞后的状态,由于滞后产生一种急于富强心理,于是全民族自我批评。这在各个国家的民族史上是少见的。

我们精英人物经常拿起皮鞭,抽打自己的灵魂,我们为什么滞后了?我们为什么落后了?曾经在历史上很辉煌的一个名字,竟然落到这种状况。于是归咎原因,是我们传统文化太不适合现代的转化了。

老舍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我们好像几千年陈旧的屋子,里面灰尘太多,打扫这些灰尘,费了很多力气。

因此五四运动开始,我们进行一场全世界少有的民族自我批判。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之一,敢于鞭打自己的灵魂。结果当时大家就觉得,应该抛弃一些旧的传统。我非常欣赏他们这种勇气。没有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就没有今天我们再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不可能得出最公正、最合乎事实的结论来。

在1949年,一个德国历史学家亚斯贝尔斯说,人类有一个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到600年前,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说在北美25°N到35°N这个地区,这些民族产生了对人类终极理想的关怀。那个时候,一些伊斯兰教先知们还有犹太教的先知,还有希腊那些先贤,包括中国学者,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他们对同样的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还有我是谁,人类之前是谁,我们将走向哪里,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人类终极理想是什么。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得到的回答也不完全尽然。

今天人类文明就是那个轴心时代的超越时空的延续。因此,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了一份自信。因为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不是随便可以批判的,他们是人类文明伟大的一部分。尽管中华民族遭受了历史上很多苦难或者辉煌,但唯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超越时空,一直到今天还在延续的。

历史上有很多批判孔子、改造孔子的,包括汉代的董仲舒,他是独尊儒术的,把他的思想调律化,定了一些规章制度,适合汉代统治者的秩序。因此我认为董仲舒是第一个改造孔子的。以后孔子的思想,就被任何人各种各样的解释。使他的原型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孔子。就像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几亿人,就有几亿个孔子。所以孔子在历史上是一个不幸的人物,被人充分改造。

还有比他大20岁的老子,是第一个大哲学家,也是经常被人胡解释,说他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我不知道怎么起这么个称号。总而言之,我们在历史上对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这些先贤们给予任意的、根据自己需要的解释,使得这两位先贤蒙受了很多不白之冤。现在我们有条件了,可以回过头来,真正地仔细地来研究一下,从老子开始的诸子百家的哲学。

中央电视台有人讲,当时诸子百家争论,他们认为以文革的观点,认为是这个打倒那个,墨子跟孔子辩论,讲非攻,其实---他们俩差好多年呢!孔子死后多少年墨子才出生,两人见不着面啊。像这种笑话,还会经常出现。国学风一来,大家就谈了很多历史上没有的事情。

而且用今天文化大革命的这种思想,还要打倒谁,还要油炸,还要永世不得翻身,用这种思想判断当时的先秦那些诸子百家,是不对的。先秦的诸子百家,实际是一个互补的状况。像老子、孔子。孔子求教于老子,老子本身还很欣赏孔子这个年有的可以教诲的人。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不要用今天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判断先秦的诸子。

我想,正因为这些先秦的诸子的互补现象,才造成了中华文化,从传统文化结构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密的互补的状况,才可能遭遇了两千多年来的各种各样的风雨坎坷,而不能把它消灭。就是因为这个结构,我相信有很多中国的哲学大师们,会把这个中国传统的哲学连接得很漂亮,可以说是无缝连接。先秦的诸子是互补的状况,而不是互相踩互相骂的。我们讲传统哲学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诸子之间是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打倒,他们是为了政治理想,去说服那些当权者。

还有加在孔子身上的历来一个评价,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我觉得这个话,不符合事实。第一,从孔子的事迹考证,没有一个当权者,地方诸侯王国没有一个国君吸收他的理论。所以人家一听孔子要来,就往外赶,保安措施非常严密,不准他跟信徒们进入国境。所以他才饭都吃不上。还有人骂他是丧家狗。可见当时各个地方的小国首脑没有一个信他。

为什么不信他呢?我个人的想法,肯定不准确。我认为孔子基本是一个未来学派。他说的是人类的终极理想。对于当代那个时候的国君,实际是无法接受他的理论的。他要求那些国君怎么爱民、怎么进行内心自我修养等等,是不适合国君马上使用的。所以那些国君不欢迎他。

再有一个,如果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那今天的统治阶级按理论来说,是工人和农民,工农联盟。工农联盟为什么不用他,还要批判他?孔子是封建阶级也不喜欢他,无产阶级专政也不喜欢他。他到底是什么人呢?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守正的问题。

中国哲学最本质的,有两句话来概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孔子所提出来的人类终极社会的一种理想,也是君子一个最高的标准。和,就是和为贵。所以他全部著作的归根结底的思想,礼之用,和为贵。礼就是达到祥和的手段。

“礼失求诸野”,孔子这句话,我深深地被打动。我们要守正,才能很好的传承。所谓传承,不是对传统文化、古典文化的概括,而是一个流变的过程,每一次流变都不是随风起舞,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扬弃,或者发扬,或者改正。每一种流变的过程,就造成了今天的创新,如果你不创新,就不可能对这些传统文化、对古典文化、对经典文化有所发展,就不能适合新的时代。

只有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中华文明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今天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了,为什么?因为西方文明正在开始转变,从最早的启蒙运动的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人自由,改变到尊重他人。所以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个尊重他人的口号。而中华文明也是这样一个核心,就是要尊重他人。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达到一个平等交融的对话平台。这个世界上很多宗教,除了佛教之外,都是求助于自然界的力量,人类是个被拯救者,有上帝和造物主。但是中国佛教、道教,那些教的领袖,佛陀,实际上是一个掌握了普遍真理的导师,他们是要求人类的本格、本质得到发挥。人内心的自己有不同,这个不同,并不意味着可以产生激烈的冲突。而是在平等基础上互相交融。当全世界的人类文明可以互信交融,可以互相补充,就会造成一种和而不同的局面。这正是我们希望的,也是我们的“君子之道”,也是我们产生自信的根源。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