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一堂课让你更理解“公共”

从2007年至2014年,我在香港大学开过5次公共课。“我们对中国的历史知道太少”,许多香港同学这么感慨。1957年发生了什么?1960年发生了什么?1966年发生了什么?……借着传媒的历史,他们和我“一同走过从前”。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城玥

从2007年至2014年,我在香港大学开过5次公共课。在香港的大学教育体系里,公共课与面向所有学生的通识课不同,是大学的收费课程,参加者可以是在校师生,也可以是社会各界人士。

2014年5月这回的课,听课者最年长的和最年轻的相距40岁,最年长的是60岁的前区域法院法官,最年轻的是港大经济系学生;2012年那回,年龄差是60岁,一位七十多岁的政府劳工处前副处长和一位中学生。

这是相当别致的组合。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和内地人同窗;一些在各自领域卓有成就的资深人士和稍显稚嫩的在校学生比邻而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