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持有的生活

『我们的社会里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新式的产品,不是高深的知识,更不是再多的财富,而是人心的改变,生活品质的提升,这不是顶重要的吗?』

『我们的社会里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新式的产品,不是高深的知识,更不是再多的财富,而是人心的改变,生活品质的提升,这不是顶重要的吗?』

 

区纪复 1941年生于澳门,毕业于台大化工系,留学瑞士攻读高分子化学,1973年回台在台塑企业研究部门工作。1983年辞职,参访世界各地环保及仁爱工作,1988年在花莲创立“盐寮净土”。

当我们登上盐田梓岛,在露天茶座找到区纪复时,他刚刚和来自香港岛市区的访客聊完天。对方是一位物理学博士,特意前来请教他在小岛上如何进行有机种植的细节。

盐田梓岛,这座孤单而简朴的小岛荒废多年,甚至连很多香港人也未必知悉。区纪复选择这座岛,想做一名低调的岛民,却总是不断有来自各地的人拜访他。从地理位置上说,离开热闹的港岛去到西贡郊区,还必须乘搭15分钟的船才抵达盐田梓岛,相比较之下,远处香港岛犹如一座繁华热闹的欲望之岛—而对于区纪复来说,每个都市人,都是一座孤独的欲望之岛。

登岛前曾查过不少资料,资料上的区纪复,是一名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野人”—他提倡绝对的环保:自己动手搭建住处、自己动手耕作、从不浪费一滴水,这些生活细节也许并不新鲜,然而,区纪复的苦行僧生活还不止于此,他已经多少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也没有买过任何一样电子产品,他会在市场徘徊,捡菜叶吃……甚至,就连在野外上厕所,他也坚决不使用纸巾,而是以手指代替。

我们带着愕然踏上小岛,却发现,迎接我们的他,看上去和普通老年人无异,更多了一份从容自在。居然,他穿着一件某一线运动品牌的夹克。我忍不住发问,他说,这是牌子吗?我不知道。我身上穿的,都是身边的朋友不要了,淘汰给我的。果不其然,老先生手中的通讯设备,是很旧的,在现在闹市中甚至二手电器铺里也很少见到诺基亚型号。他发现我盯着他的手机,解释说,这也是,朋友都打算随手扔掉了,我说,多可惜啊。我可以用。

眼前的这一位老先生,你若以为他不过是厌倦了都市的喧嚣而避世此岛。那你就错了。区纪复的故事,要从他尚在台湾,当着金领的时候讲起。

愈少愈自由

早年,区纪复留学瑞士攻读高分子化学,拿到博士学位后,王永庆亲自招揽他到台塑工作。1972 年,他回台湾在台塑企业研究部门工作,一待就是十年。然而,这十年的金领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也不是他认为值得度过的人生。于是他出走,逃离。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何亮亮曾经采访过区纪复,他说,“我相信这位区纪复先生,他能够过这样隐士的生活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他不缺钱。虽然他不是很有钱,但是如果你一点儿钱没有,你只能过的一种,那是被迫过的一种流浪的生活,那是无家可归者的生活。而对于流浪者来说,他们不是自愿的,是被迫的,一旦这个情况有所改变的话,他们一定会很乐意回到他们原来曾经有过的这个生活。但是区纪复先生是不一样,那么你看他从当年退职的时候他拿了一笔退休金,这笔钱能够保障他生活。”

为什么要自愿放弃好生活?区纪复会反过来问你,“你认为什么才是好的生活?”不等你回答,他便笑吟吟地解释,你以为物质生活充沛,便是好生活了吗?我认识多少富豪,他们有这个,有那个。但是,他们不见得比我快乐。你比如说,富豪有一颗昂贵的钻石,他害怕被偷,日夜锁在保险箱里,担心害怕的。而我呢,我只要看过一样,我就知道,这个东西很美,看过即拥有。我已经把它印在心里了,而且我不需要去担心它几时会被偷,几时会贬值。”

愈少,愈自由,这便是区纪复的修行原则。他会强调,别人是苦修,而他是乐修。因为他已经看得很清楚,钱能买什么,而钱又不能买什么。关键是,你是拥有物质,还是沦为物质的奴隶?区纪复认为,其实人,只需要回到最简单的生活状态,他便知道,很多外在的物质,都不是必需品。区纪复他在用自己的行为,提醒世人思考,什么是多,什么是少。这就是他早年回到台湾花莲创办盐寮净土的初衷。

“盐寮是地名,在花莲县海边。因为盐有消毒、防腐、调味的作用,我们希望它能调整社会的价值观。寮是简单的房舍,回归自然简朴的生活。净土是净化环境和心灵的地方。”区纪复提倡的这种生活方式,也吸引了不少需求心灵修行的都市人来参与。他们和区纪复住在一起,过着原始人般的生活,不用电,不用自来水。简朴生活体验营的第一课是吃饭,区纪复提出“吃饭七分饱,吃多少拿多少”、“少油少盐少糖”、“素食”几个要求。吃饭前,他示范如何夹菜、倒水才能避免汤汁洒落于盆外。吃完饭后用开水涮一涮喝掉,用过的碗竟能干净如新,由此减少洗碗用水。

区纪复也坦言,当然在盐寮住几天是不大够的,但这种与现代都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会使人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就是希望借着这种深刻的印象和实际的体验,像种子一样撒在人的心里,经感动反省而萌芽,心态有所改变,最终产生行动。”

在心里播种

区纪复的盐寮净土并未止步于台湾。他也将这种生活方式的种子撒播到北京等城市,现在,他定居于香港。

区纪复领我们去看他在岛上刚刚“建好”的家。那是一间占地不过30平米的简陋水泥小屋。由于是安置在岛上的丛林中,四围环树,尽管有窗户(没有玻璃,看样子区纪复也不打算装上),小屋里还是光线阴暗。屋里的一角随意放着修建的工具以及吃饭用具。此外,小屋一无所有。屋外倒是还有一个简易棚,放着都是种植用的农具。山中空气很好,蚊子也格外凶猛。

区纪复随手拿起摆放在门口的塑料瓶,招呼我们说,过来洗洗手吧。如何使用水,也是区纪复的一种修行。他在一个矿泉水瓶的上下两端分别扎一个眼,当水装满瓶子立起时,下面的针眼挤压出细水流,上面的针眼则吸进空气。需要用水洗手时,则将瓶子立起,平时放平即可。由于水流极细,洗手需要极大耐心,由此锻炼心性,被称为“水修行”。而且,水流很细,你自然就不会浪费。“这是我跟一个朋友学来的,我觉得很好。也就用了起来。”

随后,我们跟着区纪复在小岛上转悠。盐田梓岛全盛时期有1200多人居住,今天村民已全部搬走,留下了荒废的农田、盐田、老房子。“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待在岛里,他们都往外发展。现在,这个岛晚上只有1个人在。”岛民们都认识区纪复,走到哪里都有人同他打招呼。区纪复喜爱写毛笔字,岛上有一个废弃的课室,陈列着岛民从前的用具和一些历史遗物。区纪复用毛笔写了一些解释性的文字,整整齐齐粘贴在旁边。偶尔那么几张被风吹落了,他很认真地拾起,拍拍干净,重新贴上。

小岛的保育工作,和区纪复创办的盐寮净土一样,都是希望在人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来拜访区纪复的人群里,向他提问的最多问题便是,你放弃了多年的专业知识,不觉得可惜吗?为什么不努力用科学的方式解决现在的环境问题呢?“在你们来之前,我接待了一个读物理博士的老师,她想返朴归真,搞一些有机种植。其实,当你学得越多,你会思考,什么才是科学?什么是好的科学?我的理解是,所有的科学,都不能违背天意,逆反自然。好的科学,是让人类顺应自然,坏的科学,才会想到人定胜天。我们的社会里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新式的产品,不是高深的知识,更不是再多的财富,而是人心的改变,生活品质的提升,”区纪复这样回答。“回归自然简朴的生活其实是希望大家放慢脚步,想一想,反省一下今天我们的发展是否走得太快,我们需要重新拟定更健康、更持续、更进步的发展方案。”

临别时,区纪复掏出他的名片—一张自制卡片。那是一张不知从哪里剪下的硬纸皮,被他反复摩挲得很平整,用墨水笔工工整整地写上了他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还有一张祝福卡,上面写着“爱”。现在的人,除非是专业或者爱好,已经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看的字了。但区纪复仍然坚持每天写字,他手中还拿着一张自己写的小诗《天堂小岛》说,这是送给岛上居民的,最后两句诗是:“静坐反思自然事,仰望星空顿改观”。

[对话区纪复]

爱是人类进步最终的标准

记者:当初为什么愿意放弃高薪来过这种简陋生活?

区纪复:因为塑胶工厂排出来的气是毒气,排出来的水是毒水,还有很多垃圾废料,都是毒物。我以前在瑞士读书,欧洲环境那么漂亮。当时台湾正在发展,大家都追求财富,污染很厉害。你知道台塑是台湾地区最大的石化企业,人类只看到塑胶的好处,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也无法解决塑胶对环境的危害。公司附近是辅仁大学,我的很多朋友在那里,他们说你们工厂排出的东西很臭哦。我觉得很纠结。后来我和那些朋友一起关心环境,但我在公司做的是污染的事情。我可以跟老板讲不要这样做吗?最后两年,我才警觉不能继续待在犯罪团体了。怎么办呢?我就想先离开,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

我离开公司以后就慢慢考虑,我要做什么可以帮助社会在环境方面有一点改变?做什么我当时还不知道。我就到全世界走了一圈,专门去看跟环保有关系的地方,跟社会教育有关的机构。后来就想出来在花莲建立“盐寮净土”,就是用生活体验来慢慢改变人的心。

记者:可是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不是吗?

区纪复:当然我不是完全否定了经济科技发展对人类的贡献。我觉得人类的进步应该看人的生活品质有没有提升;人的社会里是否更和谐快乐、互相关怀照顾;爱是人类进步最终的标准。虽然人类科技文明创造了很多产品,能做以前的人从来做不到的事,但是这些产品与行为只是少数的人能享受到它的好处,却破坏了全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使更多的人受苦。更甚者因为争夺这些产品资源,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争斗杀戮,这样的科技文明就绝不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反而是人类自我灭亡的凶器,我们宁可放弃这些科技文明而回归自然,大家过着简朴和谐快乐的生活。

记者:你到了那么多地方传播你的理念,也有那么多人吸引过来参加体验,那么你觉得是否真正能够影响现代人改变观念呢?

区纪复:人心就像田地,有好有坏,有石头、有沙土、有沃土,各有各的造化。我看过许多来过的人,也是如此,有些无动于衷,但大多数都有很大的变化,回去之后在生活中都能实践在这里体验到的一点一滴。这就是一种社会教育生活教育的工作,这种工作需要一个良好的栽培环境,远离都市的烦嚣,远离都市的诱惑,在简单清净的环境下人才容易打开心门,去感动,去反省,种子萌芽之后,回到现实生活就有机会生长。如果这幼苗在回去之后的环境不易生长,就可以再来体验,看看别人的经验,看看别人的努力,加点水,充点电,增加一些生长力。由体验而内心改变而化为行动再影响周围的人是一种连锁反应,也是一种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力量,对社会的正面影响会有很大力量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