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中国的收获与压力——巴厘岛气候变化谈判

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最后一天,终于迫使美国妥协,签署了《巴厘岛路线图》,在共同福祉面前,人类的理性暂时超越了对短期利益的争执。
    过去一周,全球目光都集中在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最后一天,终于迫使美国妥协,签署了《巴厘岛路线图》,在共同福祉面前,人类的理性暂时超越了对短期利益的争执。
    《巴厘岛路线图》为今后气候变化谈判指明了方向、设定了时间表,谈判实质性地启动了政府间的后《京都议定书》谈判,即商订《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到期后各国在减少碳排放上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的进展来之不易!可以说,美中两国——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都是带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会。
    中国——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可能很快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西方人一直认为,如果中印等国不减排,他们的努力将毫无意义,这样的压力对中国来说已持续很久。
    在经济起步阶段,减排通常是以发展为代价。因此,对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来说,气候谈判的实质乃是为发展而战,合理的排放权意味着合理的发展权。
    所以,中国的底线非常明确,不接受强制的“量化”减排,要一步步来,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立场。
    而对西方国家来说,让中国等在《京都议定书》中没有减排义务的大国,也和发达国家一样实行强制的量化减排,是他们的诉求。
    双方的谈判和较量几乎是底线与底线之间的冲突,尽管如此艰难,我们最终还是迎来了一份路线图,路线图把所有国家都纳入其中,负有 “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即发达国家将承担起量化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虽然不必承诺量化减排,但也要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排放增加,乃至减排。
    这是一个双轨制,显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是赢家,因为其底线得以坚守。同时,在外交上,中国还没有让自己像美国那样成为谴责对象,且一改过去“Mr.No”的做派。
    但这种姿态的背后,并不能掩饰中国可能面临的巨大压力,此间观察人士大都认为,路线图将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中国的减排、降低能耗等政策,可能会在未来面对来自国际社会更多硬性约束。
    事实上,中国之前已经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不久前,中国决策层更是将节能减排等要求纳入官员考核体系,并实行“一票否决”,还将相关数据统计权上收中央。
    毫无疑问,中国在国家方案中明确坚定地规定了节能减排目标,因为这对中国来说是国家的内在需求,没有别的出路。而巴厘岛路线图及今后的气候谈判,将有力促进中国国内政策完成,也可以说是一外在机遇。
    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安排”,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利用气候变化这场国际博弈,通过减排换技术,提高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使中国加速从污染型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
    这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中国民众的福祉,可以说,在一个正在降临的绿色经济时代,谁掌握了清洁技术,谁就控制了发展的制高点。可以想象,正在崛起的中国要想在这点上取得进展,难度何其之大。巴厘会议在最后一刻峰回路转,毕竟让全世界都舒了一口气。但是,要想在2009年前达成一个全球性的公共政策框架,未来的谈判只会更加艰难,而对中国民众来说,压力越大,将会福祉越多。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