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盲:令人尴尬的疾病

对于人类这样一种高度社会性的动物,面孔识别简直太重要了。但是有些人却不擅此道,还有的人是天生的脸盲患者。他们的冷漠并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科学家正试图从多个角度揭示这一令人尴尬的疾病。

责任编辑:朱力远

2014年12月24日,上海,一场名为“粉墨登场——魅力无穷的传统戏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活动在华东理工大学校园举行。图为正在看京剧脸谱及介绍的大学生。 (CFP/图)

对于人类这样一种高度社会性的动物,面孔识别简直太重要了。但是有些人却不擅此道,还有的人是天生的脸盲患者。他们的冷漠并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科学家正试图从多个角度揭示这一令人尴尬的疾病。

38年前,美国宇航局(NASA)的火星探测器“维京1号”飞到了火星的上空,它对着一个名叫基多尼亚的地区拍摄了一系列照片。这本来是为了给后面的“维京2号”选择合适的着陆地点。可是,天文学家们在收到的照片上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图像。在某一张照片上,火星表面矗立着一个“人脸雕像”,眼睛、鼻子和嘴都清晰可辨,眼神似乎还在死死地盯着正在拍照的“维京1号”。

这张照片一经公开就引起了轰动。人们开始猜测那是不是外星文明留下的杰作。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也就是2001年,美国宇航局的另一架探测器“火星全球勘探者号”再次造访该地。那个时候互联网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大量的网民焦急地等待美国宇航局公布更加细致的照片。然而,新拍摄的照片彻底否定了各种疯狂的猜想。那个“火星人脸”只是地形和光影造成的错觉,“脸”是不存在的。

这个真实的故事显示了人类对面孔的敏感程度。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哪怕是一座房子上有几个位置恰到好处的窗户,橙子上特别的皱纹,或者是装了“眼睫毛”的汽车前灯,都可以让人联想到人脸。

在实验室里,科学家发现,即便是最弱的线索,都可以激活人脑用于识别面孔的区域。在几年前发表的一项研究里,科学家让受试者玩了一个匿名捐款的游戏,这些受试者在捐款之前会看到一个由三个黑点组成的图案。有趣的地方在于,一部分受试者看到的图案是上面两个黑点、下面一个黑点,也就是分别位于眼睛和鼻子的位置;另一部分受试者看到的是“正常”的三角排列——上面一个黑点、下面两个黑点。

结果,看到前一个图案的人在进行捐赠行为时比看到后一个图案的人要大方许多。尽管,每一个人在决定他的捐赠数额时都是完全匿名的,但“被人盯着看”的感觉让前一部分受试者捐出了更多。

也许这些捐赠者没有明确察觉人脸,但他们大脑中的一个区域——梭状回——在他们看到三个黑点时变得活跃起来。梭状回中的面部识别区正是被认为与面孔识别有很强关联的脑区。

识别面孔对于人类这样一种高度社会性的动物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在两个半月大的时候,婴儿就已经会对笑脸报以微笑。这是婴儿与母亲进行互动的一种方式,也是其社会化的开端。面孔,或许是一个人出生之后最早赋予视觉意义并加以重视的物体。

一个“高冷”的人

中山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张华(化名)在周围的同学看来是一个&l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