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住院的“日间手术”破冰 配套政策渐次出台,管理尤待完善

从门诊、检查、排期、到手术、术后观察、康复出院,只需24-48小时,一种“日间手术”的就医新模式,正得到政府的支持推广。它有利提高床位周转率、缩短患者等候时间,但相关的医保、术后康复等配套措施仍有待完善。

责任编辑:吕明合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实习生 杨凯奇 唐欢 邵启月

 

(农健/图)

从门诊、检查、排期、到手术、术后观察、康复出院,只需24-48小时,一种“日间手术”的就医新模式,正得到政府的支持推广。它有利提高床位周转率、缩短患者等候时间,但相关的医保、术后康复等配套措施仍有待完善。

上海仁济医院副院长闻大翔,几天前收到了朋友刘前进发来的一条微信。刘前进所在的华盛顿大学附属巴恩斯犹太医院,刚刚为一名92岁的老人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术。老人上午手术,下午观察,晚上就离院。闻大翔在一个手术医生的微信群里转发了这条消息:“哪家医院能做到?”群里鸦雀无声。

——从门诊、检查、排期,到手术、术后观察、康复出院,只需24-48小时,在中国,这种名为“日间手术”的就医新模式,现在也正得到医院和卫生主管部门更大力度的支持。

2015年10月15日,在第三届全国日间手术学术年会上,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以下简称日间联盟)宣布,正式推出56个适用于日间手术的病种,涵盖消化、骨科、眼科、耳鼻喉科、泌尿系统、内分泌、口腔等9个学科。

“此举是出于规范病种、便于国家层面统计的需要。”日间联盟副主席、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主任马洪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2001年进入中国,经历了十多年零星开展的阶段后,日间手术模式已渐趋成熟,正式进入政府推动发展阶段。

配套政策正陆续出台。2015年1月28日,国家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号召医院在具备微创外科和麻醉支持的条件下,选择风险可控的中小型择期手术,逐步推行日间手术,提高床位周转率,缩短住院患者的等候时间。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也要求,逐步扩大纳入医保支付的日间手术。

日间联盟主席张振忠等专家在会上介绍,受国家卫计委财务司委托,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正开展的日间手术收(付)费规划研究,相关配套方案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台。

缩短住院患者等候时间、提高床位周转率,无疑是吸引国家主管部门选择支持这一模式的主要动力。

在提高医院运行效率方面,部分医院已初显成效。在国内较早探索日间手术模式的上海,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6家试点医院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开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