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描一遍北京的魂张北海与《侠隐》

张北海把自己心中的北京城写进了《侠隐》。根据侄女张艾嘉的意见,《侠隐》的电影版将由姜文执导,影片将于2016年春节后开工。

责任编辑:李宏宇 李晓婷 实习生 张冉婷 李昊泽 杨泽俊

年轻时的张北海深受美国嬉皮士影响。后来年纪大了,也每天都是“这个德性”。陈升的《老嬉皮》就是写张北海的:“讶异你说走了半生的路程/却梦想醉卧在包厘街头/然而幼稚的我应该明了你/只想吃口道地的炒河粉。” (受访者供图/图)

张北海把自己心中的北京城写进了《侠隐》。根据侄女张艾嘉的意见,《侠隐》的电影版将由姜文执导,影片将于2016年春节后开工。

年近八旬的张北海身形清瘦,手指修长,仍旧穿着牛仔裤、帆布鞋,腰里隐约露出条金属链,戴一顶棒球帽。

“北海先生从年轻到今无论穿着或习性都没有改过,他不追求物质却欣赏好东西,爱喝酒却不求昂贵的酒,一切于欣赏而无需拥有。”张北海的侄女张艾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一生活得自在,每天走路数小时。几乎走遍纽约,整座城市都在他脑子里。”

1936年,祖籍山西的张北海出生于北平,那时他还叫张文艺。因为战争和时局变动,他迁往台湾;因为在台北的时光压抑无趣,1962年又赴美国洛杉矶读书。

扎根美国的张北海写美国历史文化的随笔,触类旁通,幽默豁达。画家陈丹青告诉作家阿城,自己看张北海的文章才懂得纽约;阿城则毫不犹豫地称自己为“张迷”。

张北海的文字有些哀愁。纽约的高架公园,让他想起了北京的城墙:“另一个城,只需短短几年,即把一座好几百年历史的文化古迹老城墙,变成了二环,一座钢筋水泥的新长城。”

北京仿佛是他的精神原乡——几乎是唯一一座跟纽约一样包容的城市。

金粉十年北平城

《侠隐》讲侠客复仇的故事,背景是1936年秋日到1937年暮夏的北平。那会儿,张北海刚刚出生,自然记不得什么事情,小说全凭资料与稍晚的记忆铺陈。主人公李天然在美国流亡时念了洋书,回到北平为师父报仇,饮食习惯已经混搭为烧饼果子就咖啡。

“他就这么走。饿了就找个小馆儿,叫上几十个羊肉饺子,要不就猪肉包子,韭菜盒子。馋了就再找个地儿来碗豆汁儿,牛骨髓油茶。碰见路摊儿上有卖脆枣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半空儿的,也买来吃吃。都是几年没见着的好玩意儿。”

青年侠士终日游走于北平大街小巷,目的仿佛是带读者体味老北京的美食、风物与民俗,寻访仇家,却几乎只靠因缘际会,以及日本驻军的步步紧逼。“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家仇与国恨纠结一体,那时故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