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小区里种菜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和郊区认领一块田地不同,社区花园深入城市,触手可及。也不同于城市里的屋顶绿化、阳台种菜,社区花园由居民一起设计、营造和维护,物业、居委会乃至街道办也会参与进来。

责任编辑:何海宁

刘悦来团队营造的“百草园”里,家长和孩子正在堆土。在社区花园的理念中,市民参与是其重要特征。(刘悦来/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2月23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家门口的都市桃源梦 “占领”城市隙地》)

和郊区认领一块田地不同,社区花园深入城市,触手可及。也不同于城市里的屋顶绿化、阳台种菜,社区花园由居民一起设计、营造和维护,物业、居委会乃至街道办也会参与进来。

住在上海的刘悦来实现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小目标”:他用500元在自家小区里弄了个“苔藓花园”。

久在樊笼里,很多城市居民都希望在小区里种块自己的花园或菜园,缺的不是钱,也不是精力,而是权利——自己的花园或菜园常常被取缔。

刘悦来是同济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老师,也是“四叶草堂”自然教育机构的发起人,他想将城市里维护不好的绿化地、边角料荒地、垃圾堆积点,都改造成社区花园(Community Garden)。

和郊区认领一块田地不同,社区花园打着“食物森林”“家门口的都市桃源”的旗号,深入城市,触手可及。也不同于城市里的屋顶绿化、阳台种菜,社区花园由居民一起设计、营造和维护,物业、居委会乃至街道办也会参与进来。

不算“苔藓花园”这些小花园,刘悦来的团队在上海修建的社区花园已有16个。在上海中心城区绿地接近零增长的存量时代,他们的大目标是改造出一万个社区花园,让每个社区都有一个,这相当于50个大公园的面积。

在北京和成都,不谋而合地,类似的概念也在萌芽。因为这些小花园不只是带来芳香和收获,还想通过自然教育和公众参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打破冰冷的水泥隔阂。

同济大学教师刘悦来,他与团队的大目标是:改造一万个社区花园。(孙睿/图)

反思从“圃”到“园”

在城市小区里,改造前的“苔藓花园”太常见了,它们被形象地称为“隙地”。

60平米的边角地,立着“爱护绿化”的牌子,物业也会象征性地撒点草籽,但一直没长好,土地裸露。刘悦来和物业说过,物业也觉得这里是要整一下,但经费不足。

2016年10月开始,刘悦来和小区居民一起设计、劳作,在小花园里种上了常见的二月兰、常春藤、虎耳草,还有不常见的蕨类和苔藓。

“这个小花园光照很差,适合长苔藓地衣等耐阴的植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