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村里的写作者

“用文学的方式,从工人群体自己的视角,让他们的生活在社会中可见。” ——王德志

责任编辑:苏永通

2017年5月14日晚,北京皮村,工友之家会议室中,受邀前来授课的鲁太光和文学小组学员交流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聂辉/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用文学的方式,从工人群体自己的视角,让他们的生活在社会中可见。” ——王德志

2017年5月14日晚上,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学习会。堆满杂物的会议室中,十几个人散坐在圆桌周围,聆听北京大学文学博士鲁太光的授课。

学员小海匆忙进门,随手拉了一把塑料方凳坐下,衣服上还沾着斑斑点点的泥污。五十多岁的瓦工徐良园则是骑电动车从二十多公里外的大山子赶来的。

范雨素又一次缺席。这位44岁的育儿嫂因一篇自述一夜走红。

空中不时有飞机掠过,巨大的轰鸣声在平房小屋中回响。杂乱的院子中,工人搬运物品激起了一些噪音。王德志起身出门,提醒工人注意安静。

皮村位于北京东五环和东六环之间,往北十余公里便是首都国际机场。因为机场航道所限,村里除了主干道两边的一些三层小楼,多为成片的低矮平房。

1995年,18岁的王德志来到北京,怀揣上春晚说相声的梦想。2002年,他和孙恒、许多三人组建了“打工青年艺术团”,并注册成立了工友之家,意在打造“新工人的精神文化家园”。

2005年,工友之家在皮村租下了两个平房院子,就此安顿了下来。工友之家设有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剧院、影院、同心互惠商店,还曾开办民工子弟学校、“工人大学”。

令工友之家声名远扬的,是自2012年以来连续举办六次的“打工春晚”,有四次由名嘴崔永元主持。这次皮村和工友之家再度进入公众视野,是因为文学。

志同道合的圈子

被工友戏称为文学小组经纪人时,24岁的河南姑娘付秋云腼腆得低头看着脚尖。

付秋云中专毕业后就上了工厂流水线。2010年,她参加“工人大学”,学了些电脑硬件维修等知识,“毕业”后成为工友之家专职工作人员。文学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每周学习会的安排,也由她负责。

2014年9月,“工人大学”的一个学员提议开办文学小组,为爱好文学的写作者提供基础培训。工友之家集体商议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