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惊魂

随着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到来,众多P2P平台仍将面临着生死考验。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7年7月20日,陆金所经历了一场赎回风波。(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7月27日《南方周末》)

近日,一则传闻竟引发了陆金所的赎回大潮。虽然风波两日即告平息,但随着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到来,众多P2P平台仍将面临着生死考验。

2017年7月20日,市场传言,陆金所被上海监管部门点名整治,并提醒用户退出陆金所平台投资。随后陆金所发布紧急公告回应,称“目前经营管理一切正常,投资者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南方周末记者致电上海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也称未收到有关讯息。

然而这并未打消市场的忧虑。此后两日,陆金所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赎回大潮,平台内的债权转让标的数量在几个小时内倍增,又于一天后迅速回落。陆金所是国内规模第一的P2P金融平台。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P2P平台上的债权转让业务主要是为了增加平台项目的流动性,帮助债权人能够提前回笼资金,平台也能借此增加交易量、降低流动性风险。

被传闻引爆的恐慌情绪其实早就在蓄积中。2017年7月6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简称64号文),要求违规互联网平台必须在2017年7月15日前,停止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开展涉嫌突破政策红线的违法违规业务的增量。

这也意味着近年来流行的“P2P+金交所”合作模式被判了“死刑”。

在历经贷款限额、银行资金存管属地化、叫停金交所合作模式等多项监管措施后,当前P2P的大部分存量业务都已被叫停。十天前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更是着重强调了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

在严厉的监管政策下,P2P还有多少生存空间?

P2P还是金交所?

这可能是陆金所这家互联网金融“独角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据《华夏时报》统计,7月20日网传陆金所被点名后,当晚8点左右,债权转让标的大概为300多页,而到了晚上11时,债权转让超过900页,意味着将近9000余债权人都选择卖出标的。其中,定期转让栏目更是出现多笔百万级别的转让项目。恐慌情绪下,一些投资者不计代价地转让手中的资产,甚至以高于原始项目收益率的利率转让手中债权,试图尽快变现。

据财新网统计,待到次日上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