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精准扶贫建设小康家园

在距离广州二百多公里的清远市英德市西牛镇西部,有一个名叫树山村的革命老区。曾经的这里交通闭塞,低矮的泥砖房散布在狭长的山沟里,村民用不上自来水,一下雨便污水横流。

就是这样一个让扶贫干部都感到头疼的贫困村,如今却大变了模样。一排排崭新的复式别墅掩映在几百亩的苗圃示范基地中。村子不仅用上了自来水,还通了宽带。因贫困外出打工的人回到了家乡,靠苗木种植生活达到了小康。

树山村罗屋新貌全景图。

改变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碧桂园作为中国最大的城镇化住宅开发商,除了产业报国之外,更是孜孜不倦地投身扶贫公益事业。

山村巨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0年,杨国强捐资2亿元参与广东扶贫济困项目。此外,他还成立了广东省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并亲自选定了树山村作为碧桂园“绿色产业扶贫”的第一个点。结合树山村的特点,碧桂园在此实施苗圃产业加住房改造、饮水、道路、电网、通讯的“一带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在改善民生和发展生产两方面并举。

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采用“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模式,在当地建立了苗圃示范基地,为村民提供免费的苗木种植培训,又成立了苗木合作社,购进种苗按照市场价提供给村民,但会先期为他们垫付50%-90%的费用。栽种出来的达标苗木先由碧桂园内销,再逐渐帮农户适应市场,农户挣钱之后再偿还碧桂园垫付的种苗钱。

2011年初,碧桂园购进了第一批苗木。第一批共有167户村民“吃了螃蟹”。李洋东就是其中的一户。他1997年起就在外打工,存的钱不够建房子。回村种了几年苗木,不仅挣了四十多万元,还在镇上买了商品房。

李洋东的成功是树山村改造的一个缩影。短短几年,树山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里绿树成荫,种植苗木二十多种,种植面积达四百多亩。截至去年年底,苗木合作社销售额约2000万,村民获利约1000万,户均增收约6万元,年收入超过10万的有5户。

“是碧桂园帮助了我。”李洋东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表示要让亲戚朋友都来参加苗木种植,让更多村民在碧桂园的帮助下过上美好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广东省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又为树山村的每家每户建档立卡,对仍未脱贫的青少年进行励志助学、精准到户、责任到人,做到真正的“滴灌式”扶贫。

造福两广:绿色产业,脱贫致富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广东省对口帮扶省,有四百多万贫困人口,扶贫任务十分艰巨。碧桂园经过在广西细致的调研摸底和对村民需求的了解,又结合了广西政府在树山村考察后的建议,决定把“绿色产业扶贫”模式引入广西百色市田阳县。

与树山村一样,田阳县也是个革命老区。2016年11月,碧桂园的扶贫干部进驻了田阳县桥马片区央律村,以央律村为核心,引导和扶持片区内有种植意愿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户。

借鉴树山村的成功经验,田阳县央律村苗木产业精准扶贫项目采取“市场主导、建档立卡户参与、企业帮扶、政府支持”的运作方式,通过“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打造苗木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

为了赢得村民的信任,了解村民的需求,碧桂园的扶贫干部们餐餐在村里吃,夜夜在村里住。很快,扶贫项目组就摸清了广西苗木市场的行情。他们为桥马片区7个贫困村的21户贫困人家建卡立档,又在田阳县开辟了两百多亩的苗木产业扶贫基地,建立了苗木合作社。碧桂园也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垫付90%的苗木成本。待苗木达到出货规格,初期由碧桂园集团负责采购,销往广西区域内的碧桂园项目,后期促进产业市场化。

在种植苗木前,央律村的很多村民以种植玉米为生,每年每亩收入仅5000元,生活艰难。而根据碧桂园扶贫干部毛雁的计算,改种苗木后,农户的收入可以增长2-5倍。他以红檵木为例,一亩地可种植700-800棵,3-5个月就可以出售,年产每亩净利润达到1.5万元,甚至3万元。

随着苗木产业精准扶贫项目逐渐成熟,未来苗木的种植地域将不再局限于央律村,而是发展到整个桥马片区每家每户的庭前院后。据介绍,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5000万元,预期开发5年,共种植苗木300亩,每年带动桥马片区2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碧桂园也会帮助当地农户寻找市场化的苗木销售之路,打造年产值过亿的大型苗木花卉基地,最终把扶贫项目转变为经济产业。届时田阳县不仅将成为碧桂园集团广西区域绿化用苗首选供应基地,也将发展成广西壮族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苗木花卉种植及采购基地。

田阳县县长黄国哲表示,扶贫路有很多条,碧桂园在田阳县的精准扶贫之路,不仅在观念上改变了村民,激发了他们由内而生的脱贫愿望,又提升了他们的技能。

扶贫成败:精准到人,扶贫扶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早在2015年,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就表示,碧桂园集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未来五年将在“双到”扶贫的基础上狠抓精准扶贫。碧桂园不断探索新的精准扶贫机制,为国家的精准扶贫做贡献。

2016年10月,碧桂园在广东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启动了黄正幸福新村项目。黄正村位于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南面片,是广东省新时期精准扶贫相对贫困村。这个项目计划将其下属5个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建成集生活、休闲、生态农业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生态文明新农村、生态农业示范村,打造成为省扶贫村的示范点。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3000多万元,规划总用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工程将分两期实施,首期建设95间满足村民申报需求,采用“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结算”的方式并实行民主分房。

扶贫之外还需扶志。2016年,碧桂园启动“1+1伴你同行”——1对1帮扶贫困群众公益慈善项目,整合各方资源,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提供一个奉献爱心、参与公益的有效平台。

“1”代表的含义有很多,比如一次相聚,一个拥抱,一顿晚餐等等。碧桂园希望在物质捐赠之外,也能在精神层面给帮扶对象给予更多关怀。碧桂园工作人员定期到受助家庭进行回访,了解各个受助家庭的近期情况,并将信息反馈给结对帮扶的单位或爱心人士,根据各个家庭的不同情况,定期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帮扶。

从2010年起,碧桂园总计出资七千多万元建成14座新村。为此,碧桂园的扶贫人员对这14座村进行了彻底排查,每家每户建档立卡,对需要帮扶的家庭和个人定制帮扶方法。“1+1伴你同行”精准扶贫项目已开展三期帮扶活动,涵盖佛冈县水头镇10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共计帮扶64户困难家庭,受益贫困人数245人,其中受益学生113人。

爱心助学:为年轻人打开成才之门

“一时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家庭陷入贫困无力逃脱。要彻底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问题,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杨国强说。

对于教育扶贫,杨国强和碧桂园集团一直作为公益事业的重点来抓。杨国强出生于广东顺德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时家贫,交不起学费。是国家免了他的学费,并发了2元助学金,让他顺利读完书。“我深知有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如雪中送炭。我也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有了今天的事业。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国家,也希望企业做得更好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他曾说。

1997年,杨国强找到羊城晚报,匿名创立了以母亲的名字命名的“仲明助学金”。尽管当时他的全部身家不过几百万元,他却承诺每年拿出100万元注入奖学金,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2006年,捐助的金额又增加到每年2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仲明助学金”并非单纯地给予。每个受其资助的学子都要签订一份《道义契约》,承诺在他们有能力的时候返还奖学金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迄今已有九千多名学子受到“仲明助学金”的资助。

“我期待同学们有精彩的地方,要奋斗,不要做违法的事,要对人好,对社会好。”杨国强寄语学子。

2002年,杨国强又以顺德一批民营企业家的身份捐资2.6亿创办了佛山市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这所纯慈善、全免费的全日制寄宿中学为全国各地“最优秀、最贫困”的少年提供最好的高中教育。现在,杨国强每年投入4000万元,学校承担学生在校的所有费用,并提供助学金资助他们直至完成到博士的所有学业。截止到2016年,国华中学共接收了2588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国华纪念中学的礼堂后刻着“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这是杨国强对他们的期待。去年6月,国华纪念中学校友会、校友基金会正式成立。基金会第一期就筹得了六十多万元善款,传递爱心和希望。

2016年6月26日,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在国华校友会讲话“这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一天。”

在碧桂园的教育扶贫对象中还有农村籍复转军人。2007年,在总参军务部支持下,碧桂园出资5500万元创办了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系统培训农村籍退伍军人,使之成为技能型产业工人。该校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雨露计划示范基地”;被总参谋部军务部授予“全军退役士兵职业培训和就业示范基地”。9年来,杨国强已经出资1.23亿,资助了1.4万多名农村籍退役军人接受职业培训,并走上工作岗位。

2013年,杨国强又出资4.5亿元创办了全国唯一全免费的大专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目前共招收一千多名贫困学子免费就读。学院尝试校企结合办学模式,依托碧桂园的企业经验和学院的专业知识,培养真正实干、能干的技术人才。首届四个专业的290名毕业生,就业率99.6%,就业对口率93.5%,特别是占毕业生总数61.7%的179位同学,在毕业前的集团各公司公开竞聘中获得了施工技术主管、施工质量主管、项目副经理、项目主管、商务主管、造价员、施工员、主管级管家、客房主管、餐厅主管、前厅副理等基层管理干部岗位和技术骨干岗位。当中还有11位同学月薪超过万元。

“让所有行业、岗位的劳动者都接受职业教育,尤其是对那些被贫穷困扰的年青有志者,我们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为他们打开通往成才、成功的大门,这不但可以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走向幸福生活,也可以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杨国强说。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学生课堂实践。

技能下乡: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起点

教育扶贫甚至被碧桂园搬到了扶贫的村庄,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学到技能。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除了苗木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碧桂园还以坡洪镇为试点镇,展开技能提升精准扶贫项目。碧桂园集团根据不同层次劳动力的实际需求“送教下乡”,把课堂搬到村民的家门口,在综合企业用工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开展包括家政服务员、高级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电工、办公软件等在内的多项课程,有劳动能力、外出务工需求和强烈致富意愿的劳动力可以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免费参加上述培训。在考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碧桂园将推荐他们就业,以此实现精准帮扶。

对于技能提升扶贫,碧桂园已有多年的成功经验。从2012年开始,集团就在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组织“送技术技能下乡”项目,免费为当地16-60岁的适龄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同时还帮受训村民联系就业。

水头镇的试点成功后,碧桂园又把技能提升精准扶贫项目进一步扩大。截至2015年碧桂园已在此项目中投入2500余万元,帮扶1.7万多人,其中1/4通过推荐进城就业,平均收入提高约20%。

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广东省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罗劲荣介绍,碧桂园培养出的月嫂,有的月收入可达一万元,比普通应届大学生的起薪还高。“我们真正希望老百姓们通过技能培训,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日子。”他日前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田阳县技能扶贫”新闻发布会上说。

根据广西新闻网的报道,碧桂园在坡洪镇的第一期技能提升项目于今年3月正式开班,授课内容包括“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和“电工”三个专业,截至7月,有2830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其中建档立卡户1069人,有1671人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有419人成功就业。该项目碧桂园总投入约2500万元,预期进行5年。截至目前,碧桂园在坡洪镇的试点还在持续顺利进行中。

从1997年第一笔大额捐款算起,20年来,碧桂园集团及其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副主席杨惠妍为全社会捐款累计超过32亿元,用于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救灾赈灾等方面。

碧桂园不断探索、创新适合国情的公益慈善模式,将产业扶贫与人才培训、整村推进、转移就业、驻村帮扶等有机结合,形成长效扶贫机制,并持续强化定点扶贫开发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10月16日,杨国强因教育扶贫工作的杰出贡献,获邀出席了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被授予十大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在大会开始前,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对于荣誉,杨国强很淡然。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平常事,平常心,尽公民责任。”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