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公益日95公益周 抢“捐”

公益的本质在于调动每一个人的参与,唤起人们的爱心,实现助人自助。

责任编辑:吕宗恕 何海宁

 

据统计,孩童疾病是公众参与网络捐赠的主要领域之一。(爱佑基金会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14日《南方周末》)

虽然争议不少,但“99公益日”“95公益周”给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从链接公益资源,赋能公益机构,动员公众参与,到建立捐赠人反馈机制等,互联网+公益已步入快速上升期。

有节日仪式感的网络筹款嘉年华——公众参与、企业支持、平台配捐的三方联动筹款模式固然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狂欢过后,喜忧参半。

我们认为,参与者比如公益组织及机构负责人不能把有限精力全部投入短期“抢钱”大战中,不能因配捐少而抱怨,不能因为这几天的筹款而暂停公益项目,更不能为了获得配捐而去触碰道德的底线、法律的红线。

我们期待更多不同形式、不同平台组织发起的“99公益日”“95公益周”,我们更期待人人公益,天天公益。

期待——兴奋——惊讶——失落——愤怒。这是2017年不少“99公益日”参与者的最大感受。愤怒过后,有甚者公开表示“明年不参加‘99’了”。

一个原本为众多公益项目链接资源,动员公众参与的网络筹款平台,为何招来重重质疑?短短这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公益的本质在于调动每一个人的参与,唤起人们的爱心,实现助人自助。一阵喧嚣过后,我们到底需要建构怎样的公益环境和慈善文化,值得反思。

2017年9月7日早晨8:59。

广州展融文化空间的杨破打开事先筹备好的98人亲朋好友微信群,准备在群里发送劝捐公告。作为一家公益组织的联合发起人,他要争取让更多视障人走出家门,不再仅能从事按摩工作。98人的社群将是他最可信赖的劝募队伍,一分钟后准时“出发”。

700公里外的湖南岳阳爱心书屋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马铭再次告知筹款志愿者,早上9时千万别打电话、发信息,马上进入捐款倒数计时,要赶紧打开手机捐赠页面。马铭是一名保险经纪人,这一次要为岳阳6家偏远学校筹款修缮图书角。

同一时间,约有数万人在等待激动人心的时刻,参与腾讯“99公益日”配捐活动。1分钟后,近2万人捐出善款,瞬间860万元。10分钟后,这一捐赠金额达到1.3亿元。与以往不同的是,2017年在9月7日-9月9日三天“公益日”,公众可同步在地铁、商超体验腾讯公益打造的线下场景,也可在王者荣耀、K歌软件等页面上完成公益体验。

毫无疑问,“99公益日”“95公益周”所催生的公众参与互联网公益的机会正在暴涨。让公益不再小众,让慈善成为生活方式,这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然而,开展近三年的“99公益日”筹款嘉年华也迎来海量质疑与反思——在这一轮巨额配捐的推动下,公众参与的初心是不是迷失了?机构筹款是不是已经动作变形?

“99公益日”前的“风浪”

2017年的网络筹款风波,比2016年来得早。

作为2017年腾讯“99公益日”预热活动之一的“小朋友画廊”项目,在8月29日迎来巨量关注,其网络筹款速度达到一个新的峰值——半天时间筹满1500万元。

随之而来的质疑声铺天盖地,让该活动发起方的WABC无障碍艺途、腾讯公益、深圳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有些措手不及。事后,几经解释、声明,才得以平息舆论。

这一发生在一年一度筹款大会前的插曲,让十天后的“99公益日”必须更加小心翼翼。“用户只相信披露的财务,对你的执行能力会有怀疑,我们只能增加说明,希望‘99’这种项目大量并发的时候,减少公众对公益项目的误读。”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事后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即便如此,自然大学发起人、知名环保公益人冯永锋于9月2日道出对“99公益日”的“三个担心”,对进入第三年的这项“公益盛宴”报以前所未有的担忧。

第一个担心,他认为是配捐的资金不足。“99公益日”如同巨大的杠杆,通过腾讯公益及企业出资的配捐额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