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肉骨头促进的改革 英国济贫院的前世今生

从1601年到1802年的两百年间,英国各地先后建造了3765个济贫院,平均每院安置贫民22人,最大的可以容纳上千人。

责任编辑:刘小磊

济贫院中干针线活的儿童。Albert Edelfelt,1885。(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月4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一块肉骨头促进的改革 ——英国济贫院的前世今生》)

从1601年到1802年的两百年间,英国各地先后建造了3765个济贫院,平均每院安置贫民22人,最大的可以容纳上千人。济贫院在英国社会转型最为困难的阶段,有效地满足了大量转型失败者的生存需要,同时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护理人员,不仅成功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和平变迁,而且为福利国家的建构打下了基础。

1845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了安多瓦镇济贫院的非人生活。院中贫民饥肠辘辘,为了争啃兽骨上的腐肉而大打出手,多人鼻青头肿,满脸桃花。这则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读者震惊于1834年英国社会救济改革后济贫院的每况愈下。英国济贫法委员会不是在1836年专门制定过济贫院标准食谱吗?食谱上的六种食品虽然粗糙,却足以饱腹,为什么安多瓦济贫院却变成饥饿院了呢?

《泰晤士报》进一步调查揭露,安多瓦济贫院长麦克道格除了克扣贫民粮食,还逼迫贫民长时间工作。那些兽骨本是生产原料,济贫院以17先令一吨的价格买来,监督院内贫民将其碾碎,然后以24先令的价格卖给周围农庄当肥料的。对于未能完成工作定量的贫民,麦克道格则采用饿饭和鞭打的方式加以惩罚。因此,许多人只能刮取和吸食兽骨上的残肉和骨髓,把肥料当成了食品。

残忍贪婪倒还算了,麦克道格竟然还伸出咸猪手,肆无忌惮地调戏女贫民。他的太太为此酗酒、发酒疯,与他扭打一处,闹得济贫院内乌烟瘴气、鸡犬不宁。麦克道格的胡作非为在当地早就传开,可是迟至1844年,济贫法委员会才收到报告,专门派出助理委员去调查,核实问题后却又石沉大海,不加处理,以至于事态不可收拾。

安多瓦丑闻戳穿了济贫法改革者的自吹自擂。数十年来,英国的知识精英,包括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和边沁等不停数落旧济贫法种种不是:培养懒汉、糜费国库、地方救助金普遍不足等,然后端出一套全新救济体系,冠以《改善济贫体系法案》之名,在1834年获得通过,由议会新设的济贫法委员会直接监管地方政府的社会救济事务。5年后的1839年,济贫法委员会巡视各地济贫院后向议会报告:“这项重要的法律(新济贫法)设计得如此细致周到,其相关的规定也是如此全面和有效,以至于完全达到了通过该项法律的主要目的。”可是,安多瓦丑闻却反映出改革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除开表面上的运作问题,追根溯源,此次丑闻的根源在于济贫院功能的变化。传统上济贫院是慈善救济,而新法之下,济贫院会却热衷于营利性生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之前的济贫院是什么样的?安多瓦事件后,英国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从教会到教区

英国济贫院的故事,说来话长。虽然英王亨利三世时期,王室就建立了济贫院,但中世纪慈善工作的主力是教会。《圣经》上说“神的恩典上尖下流”绝非虚言。八世纪教皇格里高利的谕令中把社会救济列为十一税的三大用途之一。此后数百年,据说有高达7%左右的英国教会收入用于社会救济。许多修道院开设了济贫院,备有施粥站、收留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