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扶贫,授人以渔” 吹响脱贫攻坚号角,碧桂园探索扶贫新路径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中华民族追求数千年的梦想即将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三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两会上,中央再次吹响脱贫攻坚号角。

“我也穷过,我知道贫困是怎么一回事。我会响应中央的号召,继续努力,精准帮扶相对贫困户,为三年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贡献。”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多次表态。

精准扶贫,民企亦是中坚力量。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教师施工现场为学生讲解水准点

提案者,更是践行者

“如果年轻人都能接受良好的职业培训,我们国家将拥有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就算是种田,也应该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今年两会上,杨国强依旧关注教育扶贫。

这位房地产企业家只字不提房地产,却已连续5年关注教育扶贫。

在《关于满二十周岁才允许出来工作的提案》中,杨国强分析说,当前有相当部分年轻人,中学毕业便去工作,其知识和能力并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但是,很多企业却面临着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匮乏的窘况。

问题已上升到政策层面。2017年初,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就预测,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将超过1900万,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并实现精准扶贫,势在必行。难能可贵的是,提案者亦是践行者。

早在2013年,杨国强就投资4.5亿元,创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至今仍是全国唯一针对贫困生全免费的高校。2014年9月,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正式开学,截至目前,共招收1420名贫困学子,由碧桂园负责一切教育费用,并发放日常生活补贴。

多年来,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首届290名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66%,逾六成获得基层管理或技术骨干岗位,11人月薪过万元,平均工资超过一般本科毕业生。

“教育扶贫,授人以渔;一人成才,全家脱贫”,这十六字箴言凝聚着碧桂园的教育扶贫理念,也见证着杨国强的人生轨迹。

少时家贫,在杨国强的记忆中,自己在18岁之前没有穿过鞋,在政府的资助下完成学业,从泥瓦匠手艺艰难起步,最终创办碧桂园。

这段艰辛的生活经历,坚定了杨国强回报社会、扶贫助困的志向,也注定其对教育扶贫的方式情有独钟。

精准扶贫,有“职”不贫

“知识改变命运”,在绿树成荫的国华纪念中学校园中,西方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随处可见。

对此,杨国强有着更真切的领悟,“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拥有知识方可改写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

1997年初,正值事业起步之时,杨国强即投身教育扶贫事业。一天,他走进广州羊城晚报社,称愿意捐资设立“大学生助学基金”,并当场拿出100万元的支票,委托该报社负责发放这笔助学金。

不过,杨国强当场却提出两个让人意外的条件,一是不能让任何人知晓捐助者,二是要与被资助者签下一份《道义契约》。自此,每年都有100万元准时汇入“仲明大学生助学金”账户,并且捐赠额从2006年起增至200万。

“扶贫要扶到根子上。”2002年,杨国强创办全免费的慈善高中国华纪念中学。当时,这几乎花费了他一半的资产。

“扶贫不分故乡与他乡。”2007年,碧桂园开始参与帮扶四川马边、甘洛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项目,共出资3000万元分别在两县各建一所当地唯一的职业高中,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子掌握技术技能。

“把职业教育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2012年6月,针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组织难度大的特点,碧桂园开始尝试新的教育扶贫方式——“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项目”。

最初,该项目的试点定在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对全镇16-60周岁适龄劳动力开展免费的技术技能培训。郑新有正是受益者之一。

“两张床拼在一起,五六个人睡这里。那时候,就是靠夫妻俩砍木头,去搬木头维持生活。”忆起2013年之前的生活,郑新有仍满目辛酸。

从碧桂园的家政育婴师培训班毕业后,“伐木工”郑新有成为月嫂,最高月份收入达11000元。那时起,碧桂园已迈出从教育扶贫到产业扶贫的第一步。

“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 一个不能少”

“我们纯粹是受益者,没有付出资金成本,没有风险。”树山村一名村民对碧桂园扶贫项目满怀感激。

2010年,碧桂园结合自身优势,选定广东省英德市树山村作为“绿色产业扶贫”试点,发展以苗木种植绿色产业为龙头,配以住房改造、饮水、道路、电网、通信的“一带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

上述项目中,由碧桂园派驻专业的技术人员,建立苗圃示范基地,不仅免费为村民提供培训,还按照市场价提供种苗。此外,碧桂园为村民垫付50%-90%的种苗款,农户挣钱之后再还本;如果苗木栽培达标,初期仍由碧桂园负责包销,并逐渐带动村民走入市场。

“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当地政府高度赞扬碧桂园“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方式。

一串串数字,佐证着碧桂园的扶贫成果。据统计,树山村当前产值超过2000万元,村民实际获益1000多万元,户平均年增收约6万元。

村貌的变化更为直观鲜明。如今,昔日黄泥涂壁危房遍布的树山村,已变成碧桂园帮建的现代化别墅区。

“树山村模式”不断推陈出新。2011年,碧桂园在广州花都区梯面镇的对口扶贫项目上,开始尝试“集体经济反哺困难农户”的新办法:在项目取得收益后,村集体将原本要还给碧桂园的本金再留作救济金,用于帮扶意外致贫的村民。

“造血式”产业扶贫,无疑是碧桂园精准扶贫的一大特色。每选定一处扶贫点,碧桂园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地域、生态、传统等地缘优势,推出“一村一品”。

在韶关市新丰县营盘村,碧桂园成功打造番薯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在潮州市饶平黄正村,碧桂园扶持打造起一座茶叶产业园;为响应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碧桂园在广西田阳县桥马片区启动苗木产业精准扶贫项目。

“整村推进”,碧桂园还摸索出扶贫开发新思路、新方法。以2007年四川马边和甘洛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整体改造为模本,碧桂园陆续在广东省怀集县下帅乡、佛冈县生水塘村和潭洞村等地,实施整体拆迁改造,并规划休闲旅游等发展项目。

“要彻底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问题,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杨国强建议,要根据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市场的需求,加强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扶贫。

杨国强表示,作为从农村贫困泥沼中跋涉出来的企业家,身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参与农村扶贫工作十余载,今后要像经营自己的企业一样经营扶贫事业。据介绍,碧桂园今年还将在全国选择10个左右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结对帮扶,以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为主要措施,助力国家开展精准脱贫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