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往事:摇摆30年,究竟该如何发展?

1984年6月至1985年春天,短短几个月时间,百年寂寥的海南岛突然变成了一块热土。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1990年代海南地产泡沫破灭后,烂尾楼随处可见,现在已慢慢绝迹。(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5月17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海南往事:摇摆30年》)

三十年筚路蓝缕,三十年趟雷闯关,海南在三十而立之年终成“自由岛”。在中央已指明方向、海南探索新路之时,民间资本已在房地产、赛马、博彩等领域提前下注。过去三十年,伴随着每一个政策鼓点,这些领域总是蠢蠢欲动,但总是突然销声匿迹。而今何去何从,以史作鉴,从史出发。

1984年6月至1985年春天,短短几个月时间,百年寂寥的海南岛突然变成了一块热土。嗅觉灵敏的商人夹着钱包从全国各地涌过海峡,挤在大大小小的宾馆里,红着眼睛,只为争夺一样东西——汽车批文。

1989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指责洋浦模式,将海南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商业行为,与割让香港相提并论,将“新租界”等各种大帽子,扣在海南省头上。

“Hello,Sir!”

1882年,32岁的美国传教士香便文走进海南岛,进行了为期45天的徒步考察。在他即将行至海口,结束这一非凡旅行时,他听到一句熟悉的问候。

这个穿着体面、会讲英文的中国小伙子让香便文十分吃惊。因为穿越海南岛大片的林莽、漫长的海岸线以及起伏的丘陵后,他发现,尽管海口从1858年开始依据《天津条约》成为通商口岸,但当地少数民族黎人的生活状态几乎与原始无异。

这一切都记在香便文于1886年在伦敦出版的《岭南纪行》中,成为西方人进入海南的“路书”。

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面积相当于32个香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湿热的海风一年四季地吹拂。这里也占尽地利之便,位于海上要冲,辐射东南亚各国。

1949年后,海南岛一直被视为国防前哨,相对比较封闭。1960年代,当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时,同在热带阳光照耀下的海南岛,仍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直到1984年,总设计师邓小平把目光投向了南海上的这座孤岛。一句“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改变了海南的命运。

“世界第一商品”

海南开发的重大转折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6月底至7月初,当时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为期11天的“海南岛问题座谈会”,明确要“把海南经济搞活”,可参照深圳、珠海等特区政策,海南由此成为“准特区”。

为落实中央精神,第二年,时任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雷宇,带领一个6人组成的调研组前来海南,打算提出具体的开发计划。彼时,海南还未从广东省独立出来。

这是时年48岁的雷宇第一次踏上海南岛。他从北到南,又从东到西,在海南的沙土路上跑了十多天后察觉,海南岛几乎没有商品经济意识,而同属一省、相距不远的珠三角此时已是改革春潮风起云涌,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雷宇记得,当他们开车路过乐东县,纯朴的老百姓连卖鸡蛋都会不好意思,只把鸡蛋摆在路边,人躲在树后,等买鸡蛋的人走了、把钱压在筐底,才会去把钱拿回来。

这些问题均被雷宇写入调查报告,提交广东省委省政府。没想到,一年后,雷宇成了海南的主政者。

广西人雷宇15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6岁抗美援朝,后来在中国人民大学系统地学习过工业经济。“我当时是憋着一股劲,想为海南20年后与台湾一比高下打好基础。”海南建省20周年时,雷宇少有地向《海南日报》袒露心声。

实际上,这是雷宇在“海南汽车事件”后,第一次接受采访。汽车事件不仅改变了雷宇的人生轨迹,也让海南突然开放的自由贸易倏然又关上了门。

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给了海南两条重要的优惠政策:第一,可以使用地方留成外汇;第二,可以进口短缺的消费品,但不能向行政区外转销。

不过,为了尽快完成原始积累、建设海南,地方政府以“工商六条”作为依据,突破了不准向外省转卖的条文,开始向岛外转卖消费品中最为值钱的汽车。尽管“工商六条”只是国家工商局一位副司长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闸门就此打开。那是1984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