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荐(下) | 孙正凡的2018暑假阅读书单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的一篇文章《中国人对科学的三大误解》引起激烈争论。

责任编辑:刘小磊

科普作家,孙正凡(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

最近在一个科普作家微信群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的一篇文章《中国人对科学的三大误解》引起激烈争论。吴教授在文章里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科学的因素”,认为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和发达的技术传统,但是没有科学的传统”。这个观点在吴国盛教授的著作《科学是什么》(广东人民,2016)中有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非常稀罕的人类文化现象,起源于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和涵养。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根本不是偶然的错失,而是存在的命运”。

有不少同仁对“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个观点激烈反对:难道中国古代数千年里的众多伟大发明创造竟然不属于科学?但吴国盛教授的文章指出,我们以往“科学造福人类”的观点片面强调了科学在现代功利性的一面,恰恰忽视了古代科学诞生的条件恰恰是非功利的。

当我们谈及“古代科学”的时候,有两本书可以给我们重要提示,林德伯格的《西方科学的起源》(张卜天译,湖南科技,2013)、陈方正的《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北京三联,2009),这两本书都把科学起源这个问题放在了文化大背景之下,特别是古希腊科学的诞生与古希腊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