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全国观众平均每人每年观看了28次电影 中国进口电影的“买断”与“分账”

这些电影带来的观影热潮使高仓健等外国明星在中国家喻户晓。

责任编辑:邢人俨

1993年2月,广州街面上的电影广告。(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2月6日《南方周末》)

1978年,六百多部中外影片正被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复审小组”逐步解禁,包括苏联电影《母亲》《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英国电影《雾都孤儿》《百万英镑》,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同年,中国恢复了大规模的电影进口,当年从朝鲜、日本、罗马尼亚和墨西哥进口了共20部电影,其中最有名的是日本电影《追捕》和《望乡》的删节版。这些电影带来的观影热潮使高仓健等外国明星在中国家喻户晓。

电影业的解禁以及进口电影的出现,使1978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井喷”之年,那年,在中国发行的长片有433部,发行放映系统总收入达9亿元,全国累计观影231.4亿人次。1979年,全国的观影规模甚至增加到293.1亿人次,相当于全国观众平均每人每年观看了28次电影——超越了美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纪录,当时全美人均观影也不过23次左右。

从“批片”到“分账片”,中影解困

彼时的进口电影,几乎全由中方买断中国放映版权,被称为“批片”。中国当时唯一的买家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今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每年进口影片的经费只有一百万美元左右,购买一部电影的平均价格是两三万美元。用这些钱,中影公司买来了《胜利大逃亡》《第一滴血》等中小成本电影,以及《魂断蓝桥》《第三十九级台阶》等1930年代、1940年代的好莱坞老片。这些中小成本电影和几十年前的好莱坞老片曾一度满足了当时观众的需求,但在几年后,这种热情开始消退,中国观众渴望看到更新的外国电影,并自嘲是世界电影的“二等公民”。从1981年开始,中国电影票房和观众人数持续下滑。

1980年,中影进出口公司派代表团访美,代表团成员向美国电影协会主席瓦伦蒂表达了进口美国影片的意愿。但瓦伦蒂表示,当时好莱坞八大公司(如今为五大)的影片不能以买断方式发行,只能以分账方式发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电影人断然拒绝了这种方式,认为这无异于充当&l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