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皮试,“皇帝的新衣”?

在这起头孢过敏致死的典型案例中,我们对死者致以哀思,同时更希望医疗界与公众厘清对皮试的争议,真正建立对头孢过敏的科学严谨的预防和应急方案,从而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自保”心理下,越来越多医院被裹挟做起了头孢菌素皮试。“这是自欺欺人的懒政行为。”杨帆直言。

“详细询问过敏史,密切观察、时刻警惕,及时正确地抢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措施。”孙忠实说。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15年“世界急救日”前夕,武警嘉兴医院医护人员正在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技能演练和急救知识讲解。(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月3日《南方周末》)

在这起头孢过敏致死的典型案例中,我们对死者致以哀思,同时更希望医疗界与公众厘清对皮试的争议,真正建立对头孢过敏的科学严谨的预防和应急方案,从而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自保”心理下,越来越多医院被裹挟做起了头孢菌素皮试。“这是自欺欺人的懒政行为。”杨帆直言。

“详细询问过敏史,密切观察、时刻警惕,及时正确地抢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措施。”孙忠实说。

2019年元旦,于平选择用晒照片的方式思念丈夫张建峰。第一张是在游乐场,丈夫抱着4岁的儿子,比划出“耶”的手势;第二张是正在输液,戴着耳机面带微笑……最后一张是28岁的丈夫躺在急救室,浑身发紫,再也无法醒来。

2018年12月18日下午,张建峰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以下简称同仁医院)诊断为分泌型中耳炎,输头孢后疑似引发过敏性休克,短短90分钟不到便抢救无效死亡。在此后的医疗纠纷中,一种药物的名字“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被反复提及。

头孢,这可能是公众最熟悉的一类抗生素。无论是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还是败血症、脑膜炎,都会用到它。和临床常用的青霉素一样,它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征广、临床疗效好,但缺点同样明显——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患方和院方争议的焦点在于,使用头孢前是否需要做皮肤试验(以下简称皮试)。

家属质疑,医生没有给死者做皮试。但同仁医院院办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没做皮试并无不妥”——《中国药典》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均没有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皮试的规定。医生询问病史时,患者也没有提供任何药物过敏史。

“头孢要不要皮试”,这是杨帆在工作中频繁听到、但又不愿听到的话题。他是复旦大学抗生素研究所临床应用室主任、华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因为深知“头孢菌素皮试对过敏的预测作用差”,国外主流观点早已不做推荐,这些年他一直在推动取消头孢皮试筛查。

在付出了太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生命代价后,这一次,他再次呼吁关注这一老生常谈却乱象丛生的医疗问题。

常用药出事了

噩耗来得有些猝不及防。

2018年12月18日下午,朋友刘高威告知于平,“你老公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