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因为我的存在,水墨画在西方受到尊重

“大家最看不起水墨画,又不时髦,我到美国第二天就有人跟我讲,画水墨画,在这儿最好的前途,是到中国城教富太太画画花鸟和竹子”
“我改变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他们看到人们送礼都送点山水画花鸟画,认为中国水墨画就是礼品画。我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让他们看到我的作品,改变他们,因为我的存在,水墨画变成了一种值得尊敬的绘画语言。我让他们知道,这是值得骄傲的艺术语言,而不是简单的礼品画”

责任编辑:杨子

画家刘丹 图 / 金旻

“大家最看不起水墨画,又不时髦,我到美国第二天就有人跟我讲,画水墨画,在这儿最好的前途,是到中国城教富太太画画花鸟和竹子”

“我改变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他们看到人们送礼都送点山水画花鸟画,认为中国水墨画就是礼品画。我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让他们看到我的作品,改变他们,因为我的存在,水墨画变成了一种值得尊敬的绘画语言。我让他们知道,这是值得骄傲的艺术语言,而不是简单的礼品画”

“石”至,名归

画家刘丹鲜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看似“闭门不出”的他,悠悠然道:“平日读书读画,等于天天出远门。”

“成都·蓬皮杜:国际艺术双年展”期间,刘丹携其巨幅水墨纸本《勺园太湖石》现身“东郊记忆”主场馆,画作高愈三米、宽近两米,画中山石亭亭静立,纹理起伏精妙灵动,面对周遭各样斑斓庞大的装置艺术,刘丹笔下这块灰调子的“米万钟”巨石,兀自神秘地微笑着。

“成都·蓬皮杜:国际艺术双年展”期间,刘丹的巨幅水墨纸本《勺园太湖石》现身“东郊记忆”主场馆

“石”至,名归——建筑大师贝聿铭曾为刘丹个展题写贺词。多年前,贝聿铭在华盛顿设计中国驻美大使馆,邀请刘丹摆石造园。“我喜欢刘丹的作品,第一次见到的是他画的民国小辞典,那巨大的画作给我印象至深。刘丹笔下的湖石山水也是非常的美,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

好友阿城眼中,刘丹是个感性而深刻的艺术家,“刘丹以怪石为题材,种种怪石,应该是心与道的关系映射……他的画作同时具有中国心道合一的传统,具有古代、现代、当代的连续与重叠的意义。”

刘丹旅美期间,西方多位芭蕾舞者为其意境丰沛的水墨画作折服,“他们说,做梦都想在我那幅21米的《山水长卷》前跳舞。”

山水长卷,圣地亚哥博物馆收藏

类似感动也曾出现在西方艺术史家苏立文生前最后的研究中。“无论是对中国艺术史还是对自然的认识,刘丹思想的来源是中国独有的……他欣赏叠石为山的‘太湖石’或者案头供石,不仅因为它们引发对自然的遐想,也因为它们本身的造型……我们不妨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去读他的山水全景长卷,慢慢地去体验;而他的单体石头画作回荡着丰富的谐波和弦。”

双年展开幕第二天,在成都方所书店,刘丹与汪建伟、刘索拉等人举行了一场论坛,探讨各自的艺术实践。他穿一身考究的深色毛料中山装,上衣兜里别着银笔,长发在脑后齐齐扎住,两眼炯炯有神。

对他而言,出席活动和接受采访都是盛情难却的非自愿行为,“我这次露面,是因为双年展项目总执行人宁琤是我的好朋友,我很敬佩她的工作精神。我觉得采访不要集中在故事上,我非常不喜欢故事,艺术家现在都在卖故事,有些故事可能都是现编的,特别讨厌!”

金陵人在纽约

画作题跋中,刘丹常自称“金陵人”,他1953年生于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孩童时期多由祖父照看,自幼习练书法。“一般而言,一个人的绘画水准应该与他的年龄相对应,但如果你的童子功够好,能让你笔锋上敏锐——也可以说青春,延续得更长。”

少年刘丹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感兴趣。13岁时,他在小纸上用铅笔临摹一幅欧洲画,女人的线条、眼神,房屋、花朵的细节,被他绘得惟妙惟肖。

“文革”期间在江苏乡下插队,刘丹的同学在外国画册被扔进火堆前偷拍了不少西洋名画,那些放在掌心只有指甲般大的黑白底片,几乎要屏气凝神才能看清,然而,观摹这些微缩画片的经历,照亮了刘丹日后的艺术生涯。

“当时眼睛好,也不用放大镜,你观察这么个小小的黑白东西,模糊不清的混沌状态,你要在当中找到星辰,那对我眼睛的训练非常关键。我当时收了一百来张,有戈雅《裸体的玛哈》等名画,裸体的给朋友借去都没还我。”

今天部分画作钤印中,刘丹还保留了早年本名“若僧”,“本名其实是若曾,因为母亲姓曾,但后来给治印的人演绎成若僧,还有人演绎成刘僧若,读着蛮好听的。四年级时母亲改成刘丹,不知她为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温翠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