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同意App获取数据时,你知道后果吗?

即便用户同意App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人们对如此规模的信息流动及其后果的认识也是不充分的。

责任编辑:朱力远

2018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App调查报告介绍,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的受访者曾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曾收到垃圾邮件,这表明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非常严重。(CFP/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月17日《南方周末》)

人们通常不会去认真阅读数据收集和使用的相关解释条款,但研究表明,很多App会将个人数据在短时间内传输到数百个不同的网络域名上。即便用户同意App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人们对如此规模的信息流动及其后果的认识也是不充分的。

当新下载的App说要获取你的手机权限和位置时,你同意了吗?当你填写信息点击注册的时候,你知道用户隐私协议里写的都有什么吗?当你完善了各类资料之后,你清楚自己的信息将通过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被用到什么地方吗?

2018年12月《社会科学计算机评论》(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发表的一项基于德国人的研究,描述了这样的尴尬现状:人们通常不会去认真阅读数据收集和使用的相关解释条款,并且愿意被跟踪分享大量关于自己的数据,对于各类不同的数据索取请求基本不会加以区分。而且,一旦同意App获取自己的数据,就不会撤回。

这个撤回的操作略显特别,是2018年5月正式在欧盟全部成员国施行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中的规定,该法条认为数据主体有权随时撤回自己的同意,并且撤回应和同意一样容易。

不过诸如德国这样的科学研究所揭示的,权利在运行中同样面临着复杂而尴尬的挑战。而另一方面,正如人们所看到的,由于个人数据保护工作的不到位,Facebook上的个人数据被用于操纵美国民意,干扰总统选举,一些中国消费者的手机型号和消费习惯被用于“杀熟”,同样的商品在不同人的手机上被显示出不同的价格,再加上铺天盖地的骚扰电话,甚至一些基于关键信息泄露而展开的针对性很强的电信诈骗,个人数据隐私问题对今天很多正经历着数字生活的人们来说,正显示出特别的意义。

知情同意是否形同虚设

个人数据保护的特别之处就包括,数据的生产、使用和保护是紧密结合的,获取一些服务要以让渡部分数据共享权利为前提,而且数据可轻松复制、传播的特点,让数据被作为资源时,对于个人和信息服务商有不同的意义。对绝大多数个人来说,自己的数据首先是隐私问题,而对收集了大量数据的公司来说,数据就是财富。

不过,最近这项基于德国的研究还没有被放置在这么复杂的商业背景下,来自德国曼海姆大学(University of Mannheim)等单位主要研究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弗洛克·克罗伊特尔(Frauke Kreuter)等人,并不是要专门研究App个人数据隐私保护问题,而是探讨智能手机作为社会调查工具收集数据的可行性,而这一研究正是被放置在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