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中的遥感之憾 突发自然灾害考验中国遥感能力

汶川地震当天,世界上的很多卫星都没能发挥作用,晚上意大利卫星才运行到上空。日本的陆地观测卫星尽管装载着全色立体测绘可见光遥感器和相控阵雷达,但由于当时距离汶川的垂直上空很远,导致图片的分辨率低到几乎不可辨认

责任编辑:朱力远

中国的遥感专家们刚刚经过了另外一场“奥运会”,这个名为“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的会议在本月上旬结束。该会每四年一次,这是它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会上,中国晋升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的最高级别会员,另外的四个国家是美国、加拿大、德国和俄罗斯,进入这个行列需要会员国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具有800名以上高级专家。

前不久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也使得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近距离地为公众所了解。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它们在应对自然灾害上的作用。问题是,经过此次地震的洗礼,中国的遥感技术到底如何?

缺乏综合协调机制
“这让我们搞遥感的,恨不得打地洞钻进去。”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即飞赴灾区,飞机上工作的照片显示,手里拿的还是地图,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中科院院士、现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李小文,于5月13日在他的博客上发文感叹。

不过毫无疑问,此次汶川地震中,中国的遥感工作者,反应是迅速的。一般来说,震后遥感地理信息的提供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提供灾前历史地理信息;中期提供用于灾后紧急救援的地理现状图;以及后期提供次生灾害监测、灾后评估和重建的地理信息。

南方周末记者此前报道过,地震发生后,国家测绘部门迅速提供给救灾部门各种地图,并根据遥感存档资料编制三维影像图。而当晚,科技部所属的国家遥感中心亦为国家减灾委提供了“北京一号”小卫星的存档影像。

这时提供的都是震前地理信息。至于最新的灾后地理信息,只能求助于遥感卫星和遥感飞机等。

国家测绘局、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所属的航遥中心、中科院遥感所等部门都相应安排了本部门的航拍计划,国家测绘局和科技部亦组成了航空遥感专家组奔赴灾区。

本报记者了解到,汶川地震当天,世界上的很多卫星都没能发挥作用,晚上意大利卫星才运行到上空。次日,日本的陆地观测卫星ALOS,尽管装载着全色立体测绘可见光遥感器和相控阵雷达,但由于当时距离汶川的垂直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