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行业鼻祖,最大的催账团队

中国三四线城市城乡接合部的手机卖场是捷信的主战场,游离于银行征信体系之外的工厂蓝领、小镇青年们是他们最主要的目标客户。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顾策 何海宁

消费贷只是捷信的流量入口,仅仅占到捷信总贷款余额的24.1%,现金贷业务才是真正主业,占到了70.5%。 (IC photo/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9月5日《南方周末》)

中国三四线城市城乡接合部的手机卖场是捷信的主战场,游离于银行征信体系之外的工厂蓝领、小镇青年们是他们最主要的目标客户。

捷信在全球拥有电话代理和实地催收代理23000人。“不管逾期多久,我们都会坚持催收,不希望去定义什么是‘坏账’。”

最近三年来,捷信的手续费收入在营业收入的占比都在70%以上,而利息占比不足30%。简而言之,手续费才是捷信利润的大头。

2019年9月1日,捷信集团(Home Credit B.v)顺利通过港交所聆讯。一个半月前,这家消费金融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内地27家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捷信集团的子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是唯一的外资企业,也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聆讯资料显示,捷信集团2018年净利润达到4.98亿欧元(相当于39亿人民币),其中,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就达13.96亿元人民币。

捷信集团又隶属于捷克最大的企业PPF集团,其控股人皮特·凯尔纳以155亿美金的身家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第88位,多年来都是中东欧七国首富。

中国、俄罗斯、捷克、印尼、印度等在内的9个国家,都有皮特·凯尔纳的生意,他的财富秘诀就是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高利息的小额贷款。

自15年前进入中国,捷信这家纯外资的金融公司,是如何一跃成为中国的现金贷之王?

中国三四线城市城乡接合部的手机卖场是捷信的主战场,游离于银行征信体系之外的工厂蓝领、小镇青年们是他们最主要的目标客户。

高利率一直是捷信的标签之一。招股书显示,捷信集团近三年三款主要产品的实际利率最高达42%,最低也有22%。

其业务模式一直颇具争议。互联网投诉平台聚投诉的年度排行榜中,捷信连续两年入围年度排行榜前十,分别位列第二名和第九名。目前捷信在聚投诉上累计投诉量已经超过了11370件,主要聚焦于高利率、暴力催收、销售误导或者合同变更等事项。

来到一片处女地

2017年,以校园贷起家的趣店在美高调上市,引发了全社会对现金贷的关注和讨论。

其实,在趣店成立前一年,捷信已经在各地试水校园贷。比起张扬的后起之秀们,这位行业鼻祖显得有些过分低调。

早在2004年,捷信就将北京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站。消费金融专家菲利普·克拉托奇威尔是捷信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捷克高管,他当时负责企业战略发展,当时捷信已经拿下了捷克和俄罗斯的消金市场,而中国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这几乎是一片处女地,“信用卡市场仍未发展起来,对非银行的贷款几乎没有监管,充斥着以小额信贷公司和担保公司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几乎不存在公民的征信数据库。”菲利普·克拉托奇威尔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历经四年详尽的调研,2008年4月捷信第一个分支机构在深圳正式开业。几个月后,成都、广州、佛山等地的业务也开始运作。

让菲利普·克拉托奇威尔惊讶的是,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差别很大,他们错误地把家电当成重点,“像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是欧洲最好的消费金融项目,但中国的消费者并不买账。”他回忆说,欧洲人会借钱去度假,或者买运动设备,但当时的中国人并不喜欢借钱购物。

在菲利普·克拉托奇威尔看来,是智能手机的兴起造就了捷信,“当时中国手机产业正处于暴涨期”,深圳年轻的打工仔们都渴望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捷信的小额贷款正好能帮他们实现愿望。

捷信为中国市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贷款模式——POS贷款。身穿红色T恤的捷信业务员驻扎在手机店里,潜在顾客出现时,他们便会主动推销分期付款。

一张身份证和一张银行卡就是申请贷款所需的所有证件,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审批,业务员会通过POS机向商家支付手机款,这样可以保证每笔贷款都被用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