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珊 傻妹出来赢了

“1996年,突然有个刻苦努力、同全世界斗的傻妹出来赢了,对香港人是一种感染,意义好大”

李丽珊
1970年出生于香港。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得女子帆板冠军。现担任香港亚洲电视台2008年北京奥运大使。

大海就是我的宠物
从新中环码头7号登上渡轮,渐渐地远离了香港岛上林立的高楼。大约45分钟后,就能到达风景优美的长洲岛。再穿过满是咸鱼的街道,不久就到了岛东备受欢迎的海浴胜地——东湾。在东湾海滩,你会看到东湾新地标——风帆标志,这是特别为纪念李丽珊于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取得帆板金牌而建成的。

在动画片《麦兜故事》里,小猪麦兜就是在这里学习“抢包山”的,激励麦兜在师傅黎根家里的组合柜爬上爬下的最大动力就是,盼望着能和师姐“珊珊”见上一面。

无论是实物还是虚构故事,都无法量化港人的“珊珊情结”。虽然,当她在艰苦地孤军练习作战时,一般香港人都在忙于炒楼、炒股票,然后去红馆看大小明星们“扮嘢”唱歌。一朝成名后,明星的名单中又加上“珊珊”。

她的成功,其实是又一个香港梦的现实版本:一个普通乃至于有些底层的人,靠自己的努力和斗志,实现了集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亚洲和亚运冠军于一身。一如周星驰电影中的草根人物,最终总能让四周的掌声如潮水般汹涌。

这个故事开始于20多年前的长洲岛,有一个风帆训练中心,老板名叫黎根。一天,他将一只最简易的小帆板送给他的外甥女李丽珊。那位小姑娘至今还记得刚踏上帆板的感觉:“真没什么理由,就像海风自然而然地吹起一样,我觉得跟舅舅学习帆板是一桩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家庭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太好,像我这样的穷人家的孩子除了在大海中与风亲近、嬉戏,还能做些什么其他游戏呢?所以,拿起帆板迈向大海,一直是我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尽管风吹雨打、阳光暴晒被许多女孩子视为畏途,可我从不觉得在海上长时间从事帆板训练是一桩苦事。在我眼里大海就是我的宠物,这么多年来我们之间结下了浓厚的感情,我的兴趣、我的爱人、我的事业以及香港第一枚奥运金牌都是大海赐予的。”

寂寞的大海
1996年,李丽珊夺得女子帆板冠军,这也是中国香港代表团自参加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以来首夺金牌。

夺金回到香港后,港岛一时万人空巷。对奥运奖牌期待已久的香港市民欣喜若狂。街头巷尾,无不以李丽珊为话题。媒体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在迎接李丽珊的车队经过市区的途中,无数市民向她欢呼致意。数以千计的市民还自发地聚集在尖沙嘴文化中心广场,挥动着五彩小旗,激动地呼喊着李丽珊的名字。”

名利纷杳而至。《东方日报》奖励100万,康体发展局50万,恒生银行50万,霍英东30万外加一公斤黄金。香港地铁公司也决定给予她终身免费乘坐地铁的待遇。当时,一个地铁车站建好正在征名,香港人就想到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庆祝方式,把车站起名为“奥运站”。

但在此之前的李丽珊,更多的是寂寞地滑翔在寂寞的大海上。她曾经说过:“帆板运动是一种很孤寂的运动。一张帆,一块板,一片大海,人的意志很容易受影响。”

12岁那年,第一次拉帆入水的李丽珊才发现,真正的帆板并不是她在岸上看的那般轻松和好玩。拉帆滑浪才十来分钟,她已经觉得有些吃力。

倔强的她一直拉着帆在海面滑来滑去,整整一个钟头都没停过。原本以为她第一次顶多只能坚持十来分钟的舅父看到,她不是个容易放弃的人,此后便开始加紧指导。

13岁的李丽珊参加了人生中首项赛事——长洲帆板公开赛,夺得一枚银牌。翌年,她在同样的赛事中夺得首枚金牌;15岁,李丽珊从长洲官立中学毕业,随后修读了一年商科课程。其间,她从不间断地练习和参加赛事,奖杯、奖牌接踵而来。此时,凡她在港参加的赛事,成绩非冠则亚,因此感到乏味,并首次产生了退出的念头。仍然是舅父的劝说,才让她打消这个想法。

1988年,珊珊正式加入香港代表队,由艾培理担任教练。当年的香港,当运动员并不是一种人人认可的出路。她是香港首批职业运动员。当年,只有她和黄德森及另一名队友三个人,率先从业余转为职业。

职业的初始,既没有国际大赛成绩,又没有多少政府资助,基本上是自己资助自己。为了提高成绩,要到欧洲训练三个月。到了国外,她和黄德森以及教练三人,为了省钱,中午只吃面包,晚上才吃一顿热饭。曾试过在零下几摄氏度的天气下露营,也试过猜拳决定,谁睡在车里,谁睡在车外的地上。

直到1990年,李丽珊获得亚运会银牌,赞助才渐渐多起来。而一直到她成为奥运冠军,她的运动员补助资金才从每月两千多涨到一万多港币。

不过,就在艰苦的条件下,她和队友黄德森却擦出了爱火花。1990年,李丽珊第一次代表中国香港队参加在秦皇岛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帆船帆板比赛。比赛的第一天,刮起很大的风,“当时我的技术还不是很好,帆板没有拉住,结果被冲到了一个海岛上。我先生当时也一起比赛,结果他的器材出了毛病,也被吹到了那个海岛上。当时我很着急,但他一直安慰我,说不要怕,他去找人来送我们回基地。正是那个时候开始,我对他有了好感。”

等到1999年,李丽珊已贵为“风之后”,婚宴上也是名流毕至。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民政事务局局长蓝鸿震、中国香港奥委会会长霍震霆等皆亲临致贺。

奥运大使
从亚特兰大回来后,传媒蜂拥而至,李丽珊从默默无闻真正成为名人。这一度让她很不适应,她无法接受自己是“明星或名人”的事实,还曾为此哭过。因为想继续保持自己的私人空间,自己的私人情感亦只想与家人分享。

后来,她终于想通了,觉得上街被人认出来或者被年轻人当偶像崇拜不是坏事,“总好过崇拜明星”。她调侃说,“1996年,突然有个刻苦努力、同全世界斗的傻妹出来赢了,对香港人是一种感染,意义好大。”

从1999年开始,香港小学4年级的中文课本中专门有一课讲这个“傻妹”的故事。这篇题为《李丽珊和滑浪风帆》的课文全长700多字,从李丽珊的童年说起,谈到她怎样央求舅舅黎根教她练习滑浪风帆,后来又得到著名教练艾培理的指导,经过几番磨练和失败,终于在奥运会上胜出,为香港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课文还附加了她滑浪和获得奥运金牌时的照片。

在亚特兰大的第一场预赛前,李丽珊同往常一样下水试帆。本来一切正常,不想比赛开始前五分钟,她在水里整理比赛用帆时,被八爪鱼扎到,左脚立刻失去了知觉,不能动弹。

这个小意外并没有影响到她,预赛后,李丽珊获得第三。决赛时,她第一个冲过终点。上岸后,迎着前来祝贺的队友和教练,她的第一句话是,“我搞定了!”

后来,激动得泪流满面的李丽珊,大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喊出 “香港运动员不是垃圾”, 成为传颂一时的名句。

此话确有所指。

1990年,李丽珊代表香港第一次去欧洲参加公开赛,成绩排尾。当年的那项比赛只有60多个决赛名额,报名运动员却有80多人。欧洲诸国素来是滑浪风帆运动强国,有个欧洲教练觉得参赛者太多,挤占了本国运动员名额,有些抱怨:“香港的垃圾运动员怎么可以参加比赛?”年轻气盛的李丽珊听到后很火,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直到亚特兰大夺冠后才完全地释放出来。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34岁的珊珊再次代表香港队出战,最终获得第四名,与奖牌擦身而过。之后的她便远离赛场,在家相夫教子。2006年,她为恒生银行拍摄电视广告,以自己的日常生活讲述,在香港抚养一名子女需要400万港元开支,再次引起媒体的关注。

在5月份奥运圣火香港站的传递中,身为第一棒火炬手的她确认,在奥运期间,将担任香港亚洲电视台2008年北京奥运大使,负责报道开、闭幕仪式及驻青岛报道风帆赛事,并会去青岛探望自己的老朋友、新西兰帆板选手芭芭拉。“芭芭拉生下孩子后复出,而且保持了好成绩,我将会向她取经,参考她的经验做出是否复出的决定。”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