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争议与回应

“几年来教材的编写和修订过程,就是持续不断解疑、释疑的过程。”

责任编辑:邢人俨

2019年秋学期起,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开始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简称“统编本”。“统编本”教材审查首次实行学科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和终审制。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

“几年来教材的编写和修订过程,就是持续不断解疑、释疑的过程。”

从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开始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简称“统编本”。“统编本”教材自2017年在全国小学、初中一年级投入使用;2018年在小学、初中一、二年级投入使用;2019年全面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放开教材编写权,各出版社可依据课程标准自行组织编写教材,各地可选用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教学。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等十余种版本教材形成“一纲多本”的局面,如今“统编本”一统江湖。

实行三科统编的原因,教育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答复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三科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和使用,这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一直以来,语文教材都是公众关注的热点。

早在2009年,郭初阳和蔡朝阳、吕栋等几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一项课题研究,后出版成《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

他们从当时三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挑选出关于母爱的课文,并予以分析和评价,想借此角度探讨语文教材的品质。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离不开教材的熏陶,但绝不仅仅只是教材。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把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培养和批判性思维品质锤炼放在首位。”杭州谷里书院创办人、特级教师张祖庆认为“一纲多本”可以兼顾各地差异,“一纲一本”便于统一研究。

“统编本”三科教材编写历时五年,编写团队达140余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有六十多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人员和专职编辑。此外,还有很多专家以不同形式参与了编写工作,比如专题咨询、教材审读、问题讨论、试教试用、征求意见等。

十年过去,苏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退出历史舞台,“统编本”教材成为唯一,自全面投入使用以来,一直被广泛关注与讨论。诸如先识字后学拼音的教学模式、古诗文比重大幅增加等话题都曾占据热搜。对此,陈先云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几年来教材的编写和修订过程,就是持续不断解疑、释疑的过程。”

之前,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接受采访时也曾坦言,编写教材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寻求社会最大的共识”“要尽量考虑到这是一个社会公共产品。一个教材出来后会有各种各样的挑剔和批评”。

“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有六十多人,包括学科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人员和专职编辑等。 (视觉中国/图)

日月潭是不是台湾省最大的湖?寒号鸟是不是鸟?

新学期伊始,专栏作者维舟通读孩子的小学语文课本后,发表了《作为一个细节控,我在孩子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发现了N处错误》一文,质疑“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存在的文字记述错误及配图错误。

陈先云曾在采访中多次表示,“不精准就容易产生争议。我们要做到有疑必究、有惑必查”“要让孩子们喜欢学习,要让孩子们喜欢这套新的教材,我们就要做到规范、精准和严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统编本”教材审查首次实行“学科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和终审制”。温儒敏曾介绍:“送审要过许多‘关’:如教科书审查组评审、教育部咨询委员会阅审、课程教材委员会终审,以及主管部门的复审等。编写组对每一轮审查意见逐条回应,反复修改完善教材。”以“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4册为例,其经过14轮评审,全国100个特级教师提意见,并在多省市试教,最后经中央批准发行。

编写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