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清华,新书院: “能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人”

书院从招生到培养都独立于学院,且“没有学科建设任务,没有研究生培养,也没有组织科研的要求”。

书院的“专”也带来了风险。颜明身边也有因为选择专业失误、不能转专业,而陷入烦恼的同学。

“之所以放在强基计划背景下来做,一方面它和强基计划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契合。另一方面,是为了先在小范围试点。”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21年4月25日,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女孩戴着校庆特别版口罩。 (IC photo/图)

2021年4月25日,北京春日,无霾。

京西北郊,清华大学正在庆祝110周岁生日。阳光洒在新清华学堂顶端,这座百年校庆前夕落成的建筑,由4位校友捐赠,有着堪与国家大剧院相媲美的声学效果。

建校110周年大会在这里举行。校长邱勇回顾清华的发展历程,说“这是一条人文日新、坚持改革创新之路”。

对于“人文日新”的含义,邱勇如是解释:“‘致知穷理,学古探微’,不断创造新知是人文日新。”

这句话也包含了清华大学2020年成立的五所书院中三所的名称由来,分别为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探微书院,另两所为未央书院和行健书院。

从100周年到110周年,过去十年间,清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综合改革。2014年10月31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同意《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备案的函。

一系列综合改革中,“书院制改革”是颇有意思的一项。尽管清华并非书院制改革的先行者,但其对接强基计划、相对独立于学院体系的做法,被视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也为正在酝酿和发生的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提供了一个参照范本。

首届学生:享“特权”也冒“风险”

大一学生颜明当了4天校庆志愿者,主要负责接待校友。“探微书院的第一届学生”,她会这样介绍自己。

探微书院,主要培养化学生物学(含工程衔接方向)专业人才。

一年前,刚看到清华发布强基计划招生方案时,“强基”“书院”这些名词对颜明而言还非常陌生。颜明高中成绩其实“够不上”清华,也没有参加竞赛的基础,报“强基”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只是“试试看”。

作为清华新事物,书院从招生开始就独立于学院。以清华2020年招生计划为例,全校总招生人数3800余人,其中5个书院共招收11个专业共939人。

日新书院一位导师回忆,2020年8月25日下午,五个书院的班主任、导师及辅导员两百余人,在经管报告厅召开了首次工作会议。当时,校党委副书记过勇这样解释书院制改革:可以为学生设计专门的培养计划,实现本研贯通;通过导师制、小班制等模式,激发清华教师的育人热情;应该具有独特的书院文化。

尽管独立,但书院没有自己的学科和专任任课教师。未央书院的学生刘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小班制体现在部分专业课教学,一个班30人左右,基础课程还是“回到学院跟着上”。

对于书院管理和原本的学院管理的区别,颜明的第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