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圆桌谈暑托:防止成为变相的课外补习

我们需要更多制度设计,规范这个时段参与者的资格和服务范围,以免成为变相的课外补习。

学校可能会将参与暑期托管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的指标。在这方面需要注意,不应作为强制性指标。

暑期托管主要是解决了家长上班时间孩子“没人带”的问题,教育问题还是要回归到家庭,家长在下班后依然要扮演好孩子“家庭教师”的角色。

暑期托管由社区或者文明办来牵头,而不是学校。社区组织可以委托一个机构,统筹社区里面的图书馆、体育场所,统一开放。

责任编辑:何海宁

访谈专家: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刘长海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刘水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
余 晖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
栾 曦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2021年7月19日,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天香校区的学生在学习科技模型制作。 (视觉中国/图)

2021年7月9日,教育部发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随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已陆续开展由学校承办的暑期托管班。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呈现多方观点,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暑托教育。

这是不是“三孩”配套政策?

南方周末:暑期托管能否看作是三孩政策的配套措施?

余晖:三孩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推行,实现我国人口的健康有序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生育意愿。当前处于生育适龄阶段的家长主要是80后、90后,在城市中,这个群体普遍是双职工家庭,而恰恰是这个群体的生育意愿普遍较低,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子女的养育问题。

“养育”问题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抚养”,另一个是“教育”。在这两个方面,家长们都面临着很大压力和焦虑:在抚养方面,面临着寒暑假和放学后无人托管的问题;在教育方面,也面临着高额的校外培训费用问题。而近期出台的暑期托管问题,恰好能从“养”和“育”两个方面来破解家长的焦虑:在暑假期间,孩子有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去处,这种情况下,家长就没有必要支付高额的费用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了。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养”和“育”的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许多。

这次的暑期托管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未来也可以推广到寒假托管,以及放学后的托管。这样的话,家长群体少了后顾之忧,他们的生育意愿自然就会有所提升。

熊丙奇:这个事情不要讲空话。减轻家庭的压力,怎么减轻?开展托管服务当然是为了孩子教育成本降低。那怎么降低?归到一起,核心就是“钱”。暑期托管服务政府投了多少钱?不要指望不投钱去解决这个问题。开展托管服务,要让学生家长满意,解决场地、课程的维护问题,以及让老师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这些都需要预算。

南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莹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