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如何治理矿难的

1911年3月,纽约市的三角工厂大火夺去146名年轻女工的鲜活生命。这场“改变美国的大火”开动了纽约州臃肿的政治机器,最终写下了“新政的第一日”。

责任编辑:刘小磊

如何从根本上杜绝矿难这样的人间悲剧?进而言之,如何尽可能地控制现代社会中的工业事故?这不仅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一道治理难题,也是每一个工业化国家必然经历的转型阵痛。《事故共和国》所记述的正是美国在遭遇工业事故危机时留下的一曲动人的法治故事。对于正受困于工业事故泥淖的中国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工作,再工作,最后挣钱买下你的墓地”,这句美国工人曾经的口头禅将我们拉回到20世纪初年的美国工厂:这里没有工伤保险,只有危险的工作环境;这里没有安全生产的设施,只有用漫长工作时间换取的一点微薄薪俸。自由劳动的契约理论遮蔽了劳资之间的天壤之别。如果你不愿做好这份工,你身后还有无数梦想着在新世界追求自由的移民大军。统计数据折射出其时工业生产的恐怖状况。在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煤矿中,每年有6%的工人在矿山事故中丧生。而1907年西弗吉尼亚州的一次矿难更是夺去361名矿工的生命。

《事故共和国》的故事上起南北战争硝烟落幕,下至罗斯福新政帷幕初启,包含了整个进步主义时代的制度努力。从原著中可以看到,建设一个安全的工业生产体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工程。而维特教授在写给中文读者的序言中亦特别指出:“从宾夕法尼亚与西弗吉尼亚州深入地下的煤矿,到纽约市高楼内的纺织血汗工厂,从匹兹堡市的轧钢厂,到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