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孔子”的日子

在安徽小镇汤池开办了3年的儒学民间教育机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停办了。“儒学”曾深入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如今,“孔子”已经离开,这个“儒家净土”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责任编辑:曹筠武 实习生 朱慧灵

在安徽小镇汤池开办了3年的儒学民间教育机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停办了。一些报道称,教育中心使汤池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无论小镇居民对此看法有否不同,“儒学”都曾深入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如今,“孔子”已经离开,这个“儒家净土”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严格说来,孔子没有完全从这个小镇上消失,他只是被重新锁进了落满灰尘的房间里。

房间外面,“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种子老师”骆步轩(化名)和其他留守老师继续保持着过去三年的生活方式——这曾被镇上年轻人戏称为“古装真人秀”。

庐江文化教育中心,2005年由台湾释净空法师筹集5000万善款,在家乡安徽庐江汤池镇创办。中心在全国广招种子老师和志愿者,传授儒家经典,并全盘复古孔子提倡的理想生活。

后者是它区别于诸多儒学民间教育机构的关键——净空希望这样的理想生活将来能推及汤池、中国乃至世界。

学校创立以来,汤池小镇在外间宣传中逐渐被形容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净土。“儒家精神”与“国学传统”的追随者们纷至沓来,而参观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2008年12月,教育中心停办,但骆步轩仍然坚定地追随净空师长,只有请回孔夫子,“才能拯救这个礼崩乐坏的世界”。

如今,外人再也没了看“秀”的机会。失望的游客往往会拉住穿对襟长衫和布鞋的骆步轩在学校大门前合影,但总是被骆再三婉拒。面对慕名而来的游客,骆步轩仍会行90度鞠躬,带着他们在空荡荡的学校里转一圈,指着房间里的孔子像说,“以前每次上课前,大家都要先给孔夫子鞠躬。”然后,他把他们送出门外。

《弟子规》?影视城?

每天凌晨3点,骆步轩与二十几名留守老师准时起床,有特殊情况可以拖延到凌晨5点,这是最晚的起床时间。然后,他们开始打太极拳、八段锦,扫地、种菜,学习《弟子规》及《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

除了手机、互联网和电力,他们的生活没半点工业文明的痕迹。骆步轩每天都穿对襟唐装和布鞋,这是他们的“制服”,女老师不染发、不披发、不穿无领无袖的衣服;接待室里摆放着中心惟一一台电视机,用来为游人宾客播放宣传片,骆步轩与老师们不看电视、不翻杂书、不听流行音乐;他们见人仍旧鞠90度躬,每天只吃自己种的蔬菜瓜果,吃饭时大家都不许说话。

骆步轩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