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日”专题】矿城突围

“在一矿一市这种模式下,如果矿产枯竭,按照客观规律城市就没有了,完全可以把城市撤掉,这是非常经济、节约的方式。”肖金成说。

责任编辑:吴传震 实习生 曾俊

观察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方法,可以发现很多城市最终转变成为资源产品科研的发起者、机械设备的提供商

矿城冬天

自去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中国所有的资源型城市都在过冬——从资源开采到下游销售,整个产业链遭受重创,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下滑,有的城市甚至预料工资都难以为继。

这在过去,至少在5年前不可想象。那时中国的矿产资源价格刚刚攀升,这些城市正享受这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带来的繁荣。

在中国的版图上,大约有四百多座资源型城市。目前公布的资源型城市有118座,涉及总人口1.54亿。这118座城市的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其他以矿为生的城市的未来。

中国矿城的特殊性在于,这些与共和国同岁的城市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初级的资源产品,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记者曾接触的一些资源型城市的官员学者甚至喊出:上海滩应该回望这些中国的锅炉房。

单一的经济结构、庞大的社会人员负担、千疮百孔的自然环境、连片的棚户区等等,这些都是锅炉房的象征词汇。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这些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到衰退期,如同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这种短期的资源开采带来繁荣之后,迅速陷入衰退的城市,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法国的洛林、日本的九州一样,中国的矿城也面临资源枯竭之后的转型。

“矿竭城衰”并不再是危言耸听的话题

去年冬天的一场大雪之后,南方周末记者来到甘肃玉门市。这座城市在过去因石油而兴盛,不过目前它已完成使命,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空城,只留下空荡荡 的医院、学校和上个世纪50年代的标语。爆竹声中,新的玉门市已搬迁到新址,一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