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生态省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尽管工业化远未完成,但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快到极限。及早应对环境难题,生态省或是其中一策。

责任编辑:戴志勇

我国环保制度存在基本缺陷。它使上级政府任务繁剧,尾大不掉,而基层政府、民众和企业又能力不足,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形成了一个“控制-依赖”的沉重套结。现在,急需几个重大制度的变革,冲开这个套结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尽管工业化远未完成,但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快到极限。及早应对环境难题,生态省或是其中一策。

早在1983年,于光远就提出“把青海省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省”,但并未成为现实,连生态省的说法也渐被淡忘。十多年前,海南经济泡沫破灭、特区前途未卜,九三学社颜家安和我提出建设生态省时,对此已毫不知情。海南首倡生态省至今,已有吉林、黑龙江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生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

生态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独创。它起源于地方自主权的扩大与自下而上的草根参与,以及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反省。可惜,如今它正面临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失灵,泡沫化已成迫在眉睫的危险。

究其根本,是我国环保制度存在基本缺陷。它使上级政府任务繁剧,尾大不掉,而基层政府、民众和企业又能力不足,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形成了一个“控制-依赖”的沉重套结。现在,急需几个重大制度的变革,冲开这个套结。

重划中央与地方的资源权限

“生态省”以省为单位进行环境治理保护,本是扭转“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整体恶化”趋势的战略思路。但现在,生态的整体性依然与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尖锐冲突。

看左右:政府部门间权责不清,经常发生利益冲突。可以收费、发放许可证、分派项目的实权成为争相认领的“热区”,无利可图的事却成为互相推诿的“冷区”。

再看上下: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