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的新闻人生

年近八旬的著名报人范敬宜,最近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作品选”。过去,老人一直以“藏拙”为由,多次拒绝出版这些“易碎品”,这次为什么要破例呢?

责任编辑:刘小磊

年近八旬的著名报人范敬宜,最近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作品选”。过去,老人一直以“藏拙”为由,多次拒绝出版这些“易碎品”,这次为什么要破例呢?

他说:“我忽然改变主意,应出版社之约将一部分已经过时的‘杂拌儿’结集出版,原因之一是想起了朱穆之同志的一番话,想为年长、年轻的朋友提供一点‘向后看’的标志物,从而更加坚定‘向前看’的信心和勇气。”

二十多年前,新闻界前辈朱穆之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好比坐着轮船在海上航行,旅客总是埋怨船走得太慢;只有经常回头看看,才会发现自己离原来的出发地已经很远,离目的地已经越来越近了。”

范敬宜的经历相当传奇。1951年,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奔赴辽宁一家报纸当助理编辑,6年后因文获罪,开始了长达20年的劳改生涯。1979年,重返新闻岗位不久,因为一篇重要报道被《人民日报》转载而声名鹊起,从一个没有记者身份的“干部”,辗转历任《辽宁日报》农村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国家外文局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当他63岁时,履新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总编辑。1998年起任第九届全国大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而后,他以古稀之躯,执教清华,成为全国新闻院系年纪最大、级别最高的院长。

他说,自己真正的新闻生涯“从50岁才开始”。

范敬宜近照 图/王文澜

《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48元

“我是没有正式学过新闻的!”在北京万寿路的清香林茶楼里,范老点燃了一支烟,开始了我们的聊天。“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1957年,在《东北日报》(今《辽宁日报》前身)工作的范敬宜因为两篇杂文被打成右派,送到农村劳改。1966年“文革”开始,他又被批斗了两年多。后来,全家下放到辽西最贫困的农村。“就是在那些年,我才真正沉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了解了中国的国情、民情,特别是中国的农村。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看我们过去做的新闻工作,就觉得太浅薄了。对人民了解得太少,对中国国情了解得太少。我这才真正意识到,离基层越近,也就离真理越近。”

在农村,范敬宜和农民结下了一世情缘。至今,他还时常接到当年的老乡给他打来的电话。

197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