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转国营 第34届多伦多电影节侧记

“中国的电影无论多大的制作,多大的亚洲明星,在国际的电影的大餐桌上永远是风味小吃。如果你像做大菜一样做风味小吃,肯定赢不了人家,你还不如就风味小吃,地道一点,汤圆就是汤圆,饺子就是饺子”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朱怡

永远的风味小吃

9月12日,多伦多Munulife大厦能容纳235个座位的校队3放映厅,只有寥寥三十几位观众,这里正在放映中国导演何平的新片《麦田》。

9月10日到20日例牌是多伦多电影节,这个电影节是1976年由几个电影爱好者在文德萨·阿姆斯宾馆前台创办,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

银幕上的打斗越来越热闹,关于杀戮的台词越来越密集,却不断有观众起身离席——以实力著称的导演何平酝酿六年的这部《麦田》,以坑杀40万战俘的长平之战为背景,讲述逃兵和交战国的寡妇们共同编织胜利谎言的故事;战争的残酷和荒谬讲得通俗而流畅。

《麦田》放完,整个放映厅里留下来的观众只有五六位。

事实上,这份寂寥是本届多伦多电影节参展华语影片所共同面临的处境。除了当地华文媒体,华语电影在此次多伦多电影节上的关注度普遍不高。不管是刘德华映艺娱乐有限公司力推的新导演何宇恒以真实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为题材的《心魔》,还是由戒严时代台湾“眷村”的真实故事集成而来的《泪王子》,抑或是被国内媒体称作田壮壮转型之作,在首映之前就被英国、葡萄牙片商花“天价”银子买去海外版权的《狼灾记》,媒体放映场都是门庭冷落车马稀。惟一的例外是根据华人舞蹈家李存信自传改编的澳洲电影《毛泽东时代的最后舞者》,题材“优势”让这部电影吸引了整整一个放映厅的观众。

“传统类型电影,尤其是华语电影,成为北美市场黑马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全世界的主流商业电影都是由美国生产的。中国的电影无论多大的制作,多大的亚洲明星,在国际的电影的大餐桌上永远是风味小吃。如果你像做大菜一样做风味小吃,肯定赢不了人家,你还不如就风味小吃,地道一点,汤圆就是汤圆,饺子就是饺子。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给国际市场提供更具个性的作品,因为共性的东西是由好莱坞提供的。”何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这并不妨碍多伦多电影节对华语“风味小吃”电影的关注。

多伦多电影节策划人之一的大卫·奥华比,从1977年开始,直到1998年去世,一直是多伦多电影节的策展人,他被同事称作“破坏偶像的人”。1970年代末,也是他把亚洲电影和同性恋电影介绍给多伦多电影节。

奥华比对香港电影有特殊的偏爱,他曾经说:“香港电影让我们忆起商业和艺术大决裂以前的好莱坞。”奥华比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